張灼祥校長.狄志遠 論「港孩」不壞

2011-05-12


狄志遠:曾任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立法局議員、耆康老人福利協會總監,現任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育有一子一女。

張灼祥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任校長二十多年,現任拔萃男書院校長。

不知何時開始,香港的小孩子被稱為「港孩」。字面上,「港孩」並沒有任何褒貶之意,但「言者有心、聽者有意」,這兩個字經社會各階層人士輾轉相傳,不斷引申詮譯,更羅列「三低、六不得、十大特徵」,「港孩」成為驕縱、橫蠻、依賴、自理能力低的代名詞。

《校長會客室》首次跟各位家長讀者見面,邀得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狄志遠跟張灼祥校長對談,探討「港孩不壞」,卻被冠以惡名,問題出在何處,家長又應如何應對自處。

張:張灼祥  狄:狄志遠  親:親子王

問題孩子 來自問題家庭

張: 港孩不壞 ,說得很對。很多香港小孩都被縱壞,不過港孩背後,都是父母。

狄: 肯定是,以我多年做社工所見,所有問題小孩子,都是來自一個「問題家庭」,很少例外。

張: 因此你就做了「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的主席。真的很有理想,可以簡單說說希望做些甚麼?

狄: 香港有不少家長很迷失,因為以前教子女的一套方法已經行不通,他們覺得現在教子女真的很困難。不過,樂觀的是,新一代家長雖然迷失,但他們有希望,亦很積極,且很願意學習用新的態度去做好家長的角色和作自我檢討。家庭是一個基本單位,家庭搞得不好,小朋友出問題,會令社會問題不斷衍生。我們開辦課程去配合,滿足他們及社會的需要。

張: 現時很多報章媒體用不少篇幅介紹幼兒教育,可是,看家長們的表現竟然好「細個」!很多父母在行為上,只想「討好」小朋友,甚至過了「底綫」。我接觸過不少小朋友,父母太錫他們,以至他們覺得世界很「容易」。例如父母跟讀小學的子女一齊做功課,令小朋友缺乏摸索學習的機會。第二朝回校交功課,通常「啱晒」;然而,這未必是一件好事。在英國亦有相同情況,學生做project拿A(因為有家長幫忙),到考試時卻只拿D。

狄: 我聯想到一幅很美麗的圖畫:在公園裏,父母拖着孩子,情景很溫馨;可是他們的手拖得太緊,也拖得太長,做功課又「拖住」;生活安排又「拖住」;起居飲食又「拖住」,小朋友沒空間自己摸索這個世界。以前的父母生很多孩子,通常任由孩子「自生自滅」,孩子的空間反而大很多;現在空間太小,父母對子女太專注,結果走向極端。

上一代孩子比這一代快樂

張: 現在的香港小朋友幸福得多,物質豐富了,父母都能滿足他們,想學的可以學,甚至不想學的都要學。很多人認為「現在的香港小朋友無用」,這樣對他們不公平。現今的孩子成長都有很多困難,父母應自我反省一下,多於指責小朋友沒有責任心。

狄: 我們學院的口號是「父母做得好,子女會更好」,孩子成長的起步點是家庭和父母,家庭和父母塑造一個孩子的性格。他們沒自信心,是父母影響的;沒有承擔,是家庭教育影響的;性格暴戾,也是父母影響的,責任都在父母身上。

張: 可是,在一家人裏,子女的性格成就常有差異,可能哥哥讀書很叻,弟弟很差。

狄: 當然,例外因素很多,但核心的是,家庭教育好,孩子變好的機會大很多;父母做得好,孩子健康成長的百分比大很多。公平一點看,一般人認為以前的年輕人「讀書叻啲、責任感重啲、聰明啲」,其實這群人現在仍然存在,不過以前是「精英」教育,現在「廣泛」教育;以前得幾個百分點的人讀大學,現在入讀正規大學的都已有百分之十八。現在大家看的角度和關注點闊了,看到很多問題出現,但實際上有責任、有承擔的年輕人仍然存在。

張: 以前的父母管得很嚴,現在的父母呢?他們都是愛子女的,但方法出現問題;太溺愛了,問題反而更大。

狄: 有次上堂,給家長學員出了一個辯論題目:「這一代的孩子比上一代的孩子快樂」。結果大家都傾向「上一代孩子比這一代孩子快樂」。現在物質是多了,父母的愛錫是多了;上一代雖然缺乏物質,但自由空間大,小朋友自己到球場跑跳幾個小時,已經很開心;現在的孩子放了學還要去補幾個小時習,沒有空間。物質豐富,父母關注,並不帶來孩子的快樂。正如校長說:「愛得嚟,要捨得忍心畀空間佢。」

當頭棒喝 責罰有理

親:體罰孩子,可以教好他們嗎?

張: 記得在我讀書的年代,校長有權打學生。假如學生真的犯了錯 ,「打」其實是一個提點,以前學校裏就有一個經典場面:小息時,校長室門外的走廊經常排着一條長長的人龍,原來是學生等着入去給校長打!然而,那些學生顯露出來的神態,是自己「抵罰」。連舊生都說:被校長打過,引以為榮。中國有一句說話說得好:「當頭棒喝」,小朋友給打一打,會定一定。可惜到我做校長時,已經不可以打學生。

狄: 事實上,現在仍有家長用體罰。校長打,會說打的原因,但七成家長打孩子是自己的情緒發泄,於事無補。假若打子女手掌時告訴他們受罰的原因,我覺得方法上是可以考慮。當然,未必一定要體罰孩子,因為很多個案顯示家長其實不用發脾氣,譬如小孩子扭計要嫲嫲陪睡,可順他意,父母不用變得太情緒化。

張:不過人有時真的會失去理智,打完先算。

狄: 這是事實。我們學院舉辦的課程,會先培養「不打孩子」的概念。雖然家長學員上完堂回家,可能照樣打;不同的是,他們會醒覺到有後遺症,於是慢慢改善,學員之間更會互相提點。

親: 雖然體罰有「當頭棒喝」的效果,但現在不能體罰,有甚麼可以代替?

張: 可嚴厲一點責罵。舉個實例,我校開學第一天,每個同學須要帶一本詩歌集唱詩;沒有帶的學生,一定要到小食部用十元買一本。我會嚴格執行,因為如果說:「算啦,由得佢哋啦,開學第一日開開心心啦!」那就糟,學生以後都不會帶;我寧願周會遲點開,都要學生去買書。結果,第一年有百多個學生沒帶,今年只得數十個。

狄: 這是「行為管理」,有規矩、有後果,才有意思。很多家長有很多規矩,但心軟,沒有執行後果。就像吸毒要坐監,但原來事實是沒有人會被拉的,人們又怎會怕?

孩子犯錯 自己負責

張: 某次有位同學被老師罰,他很傷心回家去告訴媽媽,那位媽媽第二天竟然來學校,要求由她代兒子受罰!如果孩子真的犯錯,受了點委屈,應由孩子自己承擔,家長不要覺得心痛。

狄: 我太太見一些青少年賣旗,樣子很怕,又很被動,她便聯想到自己的兒子也會這樣,於是每次她都會找最被動那一個幫他買。對着別的孩子都會聯想自己的孩子,連專家(狄太是社工)都有這種心情,何況一個普通家長?

張: 我則覺得有時這情況跟教育背景無關,就算有些高學歷的「超級女強人」,回家一樣被兒子耍弄得無計可施。不是說做父母一定要「惡晒」,但對子女一定要嚴厲些,要求多些。

狄: 態度嚴肅一些,也有「當頭棒喝」的效果。以前的家庭有家規和家教,現在已沒有。以前我爸爸要我們回家見到長輩,要逐個叫;現在的年輕人回到家,直衝入房!基本尊重的家規也欠缺。

張:對!肯「hi」一聲已不錯了。

狄:這些規矩其實可以在家中實施執行。

張: 很多家長搞錯了,以為「慈愛」便是一切;其實不是,有時要有規矩。就算小朋友在家不怕爸媽,回到學校怕老師,都是好事;如果連老師都不怕,就糟了。在父母眼中,子女個個是寶;在老師眼中,學生個個平等。最怕那些家長因子女受處罰,有點委屈,便為他們出頭。

理財有道 學習承擔

張: 有時很欣賞一些家長,家境不錯,但一樣要子女學習管理零用錢,不是他們要甚麼禮物玩具便買。那些物品堆在家中,沒有意思,買的一刻孩子需要它們,但之後就不再需要了。在我們的年代,買一件玩具要自己儲錢,儲一個月錢才買到,開心程度比「立刻要、立刻有」大很多。現在太容易得到,少了那份珍惜。

狄: 我的理財經驗是:父母供應基本需要,如校服、書簿、教材,而電子遊戲機、新款時裝、奢侈一點的服飾等東西,則要孩子自己儲錢買,或者可以跟父母商量如何調動資源,借錢購買。

張:他們要還款嗎?

狄: 當然要。這樣他們買東西時才會細心想過,因為知道要承擔。試過兒子想買一副新眼鏡,他會行遍旺角,看看哪處最平才買,因為要自己負擔。我的子女沒有名牌觀念,因為我們沒有供應這類物品。這種理財觀念父母是可以教孩子的,而且孩子對金錢運用負責,對其他事情都會負責。

張: 很多人認為外國小朋友學習態度鬆散,但他們空間較大,且普遍沒有名牌觀念,但香港依然有。

狄: 這是消費的力量,商界捉年輕人心理,推廣消費。事實上,很多香港父母自己都追尋名牌,內地的父母都開始出現同樣情況。父母排幾小時隊去買一個名牌袋,子女自然跟着做。

自然學習 拉闊選校

狄: 暑假快到,很多補習社現在已摩拳擦掌,開大量興趣班。但我們跟家長說,不要安排子女學太多東西,不要太催逼他們,學習應該是自然的。但面對「競爭市場」,家長都需要有「一疊證書」去申請心儀的學校。明知小孩子學這麼多東西其實沒有甚麼好處,但都要學,因為要證書。

張: 坦白講,七年前男拔開設直資小學部,家長交來的子女portfolio像博士論文般厚,甚至用幾千元找公司做一本,精美到不得了。我想:一個小朋友由出生到四歲,竟然可以有一本「個人傳記」!我覺得沒用,後來限制交十五頁紙,只需要最基本的資料。另外,面試最重要是小朋友的表現,不需要背誦答案,但有些家長仍然相信這種方式可行。

狄: 事實上,還有很多學校接受這種做法,很多家長都明白,但出到「市場」,覺得會「蝕底」,於是又跌回海裏浮浮沉沉。

張: 我校每年的簡介會都有提醒家長,現在情況好多了。家長們總有一種非理性的現象,就是想子女進入他們心儀的學校,以為這樣他們就會一定有好前途。當然,好的學校有一定的歷史,有好的成績,但其實很多不同地區的學校都很好。不是說家長不用揀學校,而是說在過程裏不要給子女太大壓力。

狄: 家長現時選校很「窄」,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所,用一切的功力「谷入去」。其實還有其他好學校選擇,不用那麼緊張,應順其自然。現在看新聞,小一派位放榜時派得不好,大人小孩都哭,我覺得小朋友年紀小,還要在鏡頭面前承擔,這種陰影都是成年人製造出來的。

親:家長應如何放手?

狄: 家長要放開那種「望子成龍」的心態。以前父母期望我們「叻」過他們,很合理;但現在呢?我們這一輩父母已在「高位」,要子女再高,很難。

結語

張:狄志遠你怎看今天香港小朋友的成長?

狄: 正面一點看,香港還有一批有責任感的年輕人,他們的成長,父母因素最重要,所以我們很努力推動家長教育,特別是早期階段,希望父母做得好,小朋友會好。父母這一關打得好,小朋友便可健康成長,這是我的心願。

文:親子王

圖:資料圖片

狄志遠:曾任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立法局議員、耆康老人福利協會總監,現任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育有一子一女。

張灼祥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任校長二十多年,現任拔萃男書院校長。

不知何時開始,香港的小孩子被稱為「港孩」。字面上,「港孩」並沒有任何褒貶之意,但「言者有心、聽者有意」,這兩個字經社會各階層人士輾轉相傳,不斷引申詮譯,更羅列「三低、六不得、十大特徵」,「港孩」成為驕縱、橫蠻、依賴、自理能力低的代名詞。

《校長會客室》首次跟各位家長讀者見面,邀得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狄志遠跟張灼祥校長對談,探討「港孩不壞」,卻被冠以惡名,問題出在何處,家長又應如何應對自處。

張:張灼祥  狄:狄志遠  親:親子王

熱門文章

方媛分享女兒功課疑揭母女「約法三章」 郭富城堅持與妻女以廣東話交流
03-07
女子帶遇車禍、終生不能自理前夫改嫁 現任丈夫分擔照顧 餵飯、幫忙洗澡無怨無悔
03-07
病房陪愛兒3日直至去世 媽媽傷心辦喪禮 突然收到兒子訊息 結局超荒謬
03-06
唔怕改壞名︱2024 香港熱門中英文名字 榜首原來係呢個名...
03-08
天瑜腸道蠕動失調 暫時只能注射葡萄糖水 爸爸歷55次電療 癌指數已回復正常水平
03-08

香港去年世紀暴雨爆發有因?聯合國:亞洲為2023年全球氣候受災最嚴重地區
2024-04-24
謝安琪手握財政大權 大爆17歲兒子明年外國升學
2024-04-24
49歲殉職消防員邱耀文 家屬獲600萬援助金 孫玉菡:展現無私精神 值得致最崇高敬意
2024-04-24
新一期《親子王》7-11及OK便利店有售!即睇更多升學教育、教養溝通資訊
2024-04-24
訂枱留假電話 一家8口食「 霸王餐 」 被揭是慣犯 「走數」方法網民斥卑劣
2024-04-24
爸爸泊車疑因 視線盲區 未有察覺 19個月兒子遭輾過頭部重傷身亡
2024-04-24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