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柑遊】柑媽育兒手帳:親人「死亡」這個話題
2017-02-27

親人患病這一年來 ,每個週未帶著兒子去探望已成習慣。
某次在酒樓等待時隨口說了一句:「怎麼這樣慢?」
還未滿4歲的兒子立刻嚴厲地教訓我:「婆婆要用拐杖,當然只可以慢慢走!」
當時實在驚訝兒子居然如此體貼 (明明平日都是說不聽又老是令我火冒三丈的的小馬騮)。
於是我說:「對不起! 我實在不該這樣說話!謝謝你如此貼心。」
後來親人開始需要依靠輪椅外出,平日最愛到處東摸西摸又常喊累的兒子卻總乖乖的跟在輪椅旁慢慢走。
那時我就知道,他都明白,而且非常懂事。
8月份親人的病程一直惡化, 想先為兒子做心理建設卻無從入手。
看了無數資料, 想了又想, 決定由日常所見開始與他談及這個話題。
「記不記得上次我們去踏平衡車,你看到的那隻蟬?」
「我記得,那隻蟬死了的啦!」
「死了? 你怎樣知道?」
「都不會動了, 不是死了是甚麼?」
「你知道嗎? 其實所有生物也會死的,所以人也會死! 像是老了, 病了…」
每次對話也點到即止,偶爾又找機會再討論。
後來親人離開了我們,想直接告訴兒子,但每次說到嘴邊又吞回肚子裏, 眼淚總止不住。
花了兩天時候整理好情緒後對兒子說我們不用再去醫院探望。
「出院了?」兒子問。
「不,因為婆婆已經『死』了!」兒子似懂非懂地看著我想了一會。
「所以不能再跟她去飲茶了?」他問。
「嗯,是這樣!」 兒子點點頭再也沒有追問,我知道他都明白了。
從前的人對「死亡」這個話題總是避而不談, 但現在的孩子都這樣聰明, 能接觸的資訊也非常廣泛,坦然告之的確會難過一陣子, 不過總比親人突然「消失」更好。
雖然人已經離開,但回憶還是可以永遠留在我們心理。
縱然是小朋友,也絕對有這個權利吧!
現在我會與兒子一起挑選美麗的鮮花去掃墓,兒子把鮮花插在花瓶裏, 更會認真地把鮮花插得美美的。
然後他會拖著我去鯉魚池看魚,再看看樹上有沒有猴子。
我難過的心情也有一點點釋懷了。
facebook page: 漫柑遊.柑柑媽與柑 BB
網上圖片
相關資料:
兒童的發展階段:對死亡的概念和對哀傷的反應
http://zh.vitas.com/resources/grief-and-bereavement/child-development-stages/
親人重病,兒童應該分擔憂傷嗎?
http://www.kfsyscc.org/about/interview-topics/qin-ren-chong-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