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仔爸與返工媽】要讓孩子承擔後果,不是懲罰

2017-03-28


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或合理後果,那就足夠。 懲罰只是畫蛇添足。

在家晚飯,我去添飯時,阿豬故意將我的筷子丟落地。

媽:(不開心)我想食飯,而家冇咗筷子……
豬:(笑)
媽:我唔覺得好笑……我真係好想食飯,仲好肚餓,但而家冇筷子 : (
豬:(開始知嚟真)
媽:咁而家點呀……我想食飯呀。
豬:(望望爸爸,但爸爸不回應)媽咪想食飯……
媽:係呀,但冇咗筷子。
豬:(遞上自己的匙)借匙俾你。
媽:唔該。但你自己D 飯未食完喎,咁你又點食?
豬:(hang 機)
媽:我諗用手食都得嘅。

於是,大家繼續食飯。

著名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 提出以自然後果(Natural Consequence) 和合理後果 (Logical Consequence ,或稱邏輯後果)來教導孩子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係。

自然後果,簡而言之是甚麼都不做就會自然發生的,毋須人為安排。例如不吃飯就會餓,自己掉匙落地就沒餐具用,亂放東西就會不見。

但有些事情的自然後果超出可承受範圍(例如玩火),或自然後果由他人承受(掉了媽咪的匙),又或後果未必即時出現(不刷牙不會明天就蛀牙),孩子就要承受合理後果,並理解背後原因。例如掉匙就要將匙借給媽咪,想玩火就要限制活動範圍,不拖著手過馬路就只能站著不動。這些都不是強加的,而是要經過理解才執行的。

承擔後果跟懲罰在執行上有甚麼不同?短期及長遠效果又有甚麼不同?首先下個定義。按經驗,家長對孩子施以懲罰的特點大致如下:

– 令孩子承受痛苦 (例如體罰,責罵,罰抄)
– 令孩子失去喜愛的事物 (例如扣減遊戲時間、不能吃零食)
– 懲罰的方式跟犯錯本身未必相關,也沒有解釋(例如不好好吃飯,明天就不能去公園)
– 沒有可持續參考的罰則 (一般都是家長想起甚麼就罰甚麼)
– 多數以權威強制孩子接受,沒有選擇餘地
– 多數連帶個人情緒
– 有時會做清算 (例如「你次次都係咁」)

那就是家長喜歡罰甚麼就罰甚麼,喜歡升級就升級,近乎純粹的人治。人治的不好處是,「人」不在,就無法「治」,換句話說就是不能自律,因為孩子從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再者,懲罰通常也連帶家長的負面情緒。情緒到了,就會出現一些兇狠的懲罰或說話,難免損害親子關係。

同理,奬賞也是一樣。為何好好地吃飯會有貼紙奬勵?儲貼紙多了就能買玩具?吃飯跟貼紙跟玩具本是不相關的,只是人為的結果。當然,孩子一定喜歡這模式,父母也樂於花少少錢令事情順利些。可是,沒有貼紙,就不吃飯,孩子甚至會要求做其他事也要有貼紙,變相將生活基本責任變成交易,事事需要外力推動。長遠不利培養自律之餘,要停止時就更痛苦了。

身教當然是好的方法,阿豬媽很多篇章都在強調身教的重要性。可是,有時候身教又確實收效較慢,不能及時糾正一些需快些糾正的問題,例如不拖手過馬路或做危險動作來引起注意。這些時候,就要合理後果輔以身教來處理。而家長設計合理後果時,有幾個重點需要法意:

1. 後果應與孩子的行為相關,輔以合理解釋
「今晚不好好吃飯」和「明天就不能去公園」兩者之間沒有合理解釋,就是兩件不相關的事。若變成「今晚不好好吃飯,你就會體力不足,那明天我們就需要在家休息一下,不能去公園了」,聽者的感受就完全不同。

2. 孩子有選擇餘地
孩子可選擇不吃飯且明天不去公園,或選擇好好吃飯令明天可以去公園。沒有「一定要吃飯」這回事。

3. 不會變相成為好處
若合理後果剛好是孩子喜歡的事,例如孩子不愛上學,合理後果就是不用上學在家玩,那就失去意義。

4. 不會令問題更複雜
若執行合理後果有機會令孩子分了心,不能回來繼續做本身的事,家長就要三思。例如孩子吃飯時擲東西落地,你要孩子拾回再上來,但他有機會去跑了去玩玩具,那就可能不是好的選擇。

5. 孩子有能力做到
若要孩子承受不能承受的後果,就是為難他。

溫柔而堅定地讓孩子承受行為帶來的後果,已足夠讓孩子了解世界的規矩,社會的運作,日常的基本,並培養自律。額外施加奬勵或懲罰去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都是畫蛇添足。

當然,說到底,家長還是要了解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的原因。是需求未得滿足?宣洩情緒?想要家長關注?自我保護?找到原因,基於了解和尊重,配合正面的方法,對症下藥,方為上策。

 

作者:阿豬媽@湊仔爸與返工媽

其他文章:【湊仔爸與返工媽】D嘢唔係咁用㗎──談幼兒創意扼殺

熱門文章

「恭喜 發奮 」|梁紀昌
03-08
小學決定你的人生基礎 請好好珍惜時間|梁紀昌
03-06
兒子被診斷患 自閉症 極心痛 每日尋找各種療法令人疲累 不如學懂接受令自己釋懷
02-24
兒童情緒|如何減輕 搬家 時為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
09-20
教育孩子|孩子打人後的正確處理|何基佑
06-29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超級媽媽」的蛻變 如何建立孩子的 安全感 ?|楊名殷博士
2024-04-24
崩潰日記|潮媽與威哥的正向教養
2024-04-23
抗拒感 |有一種凍,叫「阿媽覺得你凍」|Psychologist Parenting
2024-04-23
「這個 才藝 要不要繼續學下去?」5個幫助家長做決定的建議
2024-04-22
你貼對標籤了嗎?|我們不只是老師
2024-04-2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