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芝博士】要知孩子想甚麼?主動聆聽與同理心回應 (I)

2017-04-07


當看見香港接二連三的學童及青少年自殺,的確令人痛心,也使人慨嘆香港學生和家長所面對的壓力真把人迫上絕路。之前看見一則報導,「想死」這說話竟然出自一個八歲的小朋友口中,而且他不是信口雌黃,而是真的有幻想過死亡是甚麼一回事和死亡的狀態,聽來都感到可怕。

當大家都在討論如何識別自殺徵兆,怎樣知道自己孩子會否有焦慮抑鬱的同時,作為家長更要知道應對方法,希望能阻止悲劇發生。其實一般家長當聽到子女向自己訴說面對學業或生活的困難時,只會為他想解決方法,甚至幫他解決,例如有一個個案,當中的女生向父母說自己覺得考試壓力太大,不想再考試,父母只會勸說考試是如何重要和必須,甚至質疑女兒是否溫習未夠盡力,又或再努力幫女兒溫習「加操」或花更多的錢給她補習,便覺得盡了力為女兒解決問題了。我不是認為以上解決方法一定沒用,但這些又是否女兒所想要的結果?

其實,要知道自己的子女到底想甚麼、需要甚麼,父母必須學會積極聆聽 (active listening) 的技巧,這也是在輔導中的一門最基礎的技巧。所謂積極聆聽,並非我好努力好樂意付出時間去聽子女說話就夠,而是要聽得出他們所說的話背後所隱藏的情緒。當中技巧是不只要聽所說的話字面上的意思,而且要觀察感受對方的語氣,表情和身體動作,來明白他說話背後的情緒。

再用以上個案作例子,女兒向父母說﹕「我考試壓力很大,不想再考試。」女兒當時聲音低沉,眼泛淚光,身體及雙手顫抖,作為父母能感受到她的情緒是甚麼嗎?是徬徨?懼怕?擔憂?無助?還是無望?或者換個語氣及身體語言—當女兒說考試壓力很大,不想再考試時,是大聲疾呼,瞪大眼睛和手握拳頭,作為父母又會感受到這甚麼情緒?是憤怒?是埋怨?當你能捉得準這些身體語言,便會明白孩子不只是想表達不要再考試,且更表達了不想考試的原因。作為父母,便不再只集中於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而是會探討拒絕考試的原因,從原因方面著手處理。

但是,有時身體語言是複雜的,父母也切忌斷章取義,一口咬定自己「食鹽多過你食米」、「我由細睇到你大,你一定是這樣想」等等,或是自己都不是太肯定孩子的身體語言所傳遞的訊息時,就需要使用另一項輔導的基本技巧—同理心回應。這方面會在下次分享。

作者:黃穎芝博士

註冊精神科護士、香港公開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部助理教授

相關文章:

【真實個案分享】叻女也抑鬱?

【劉筱玲校長】真正的聆聽

熱門文章

「恭喜 發奮 」|梁紀昌
03-08
小學決定你的人生基礎 請好好珍惜時間|梁紀昌
03-06
兒子被診斷患 自閉症 極心痛 每日尋找各種療法令人疲累 不如學懂接受令自己釋懷
02-24
兒童情緒|如何減輕 搬家 時為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
09-20
教育孩子|孩子打人後的正確處理|何基佑
06-29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媽媽自白︳我不介意被人嘲笑嚴格 不溺愛不縱容才是真正愛孩子的媽媽
2024-04-20
多 看書,改變你的人生|梁紀昌
2024-04-19
億萬富豪校友的 成功之道 |梁紀昌
2024-04-17
保良局推「 幼小校長與家長同行」系列講座 專家:孩子從小建立正面價值觀 助增強抗逆力
2024-04-15
當 青春期 撞上更年期,如何共舞荷爾蒙變奏曲?|尚瑞君
2024-04-15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