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成功的定義

2018-07-19


DSE結果塵埃落定,一如既往,今年的狀元尖子們的選擇,幾乎清一色讀醫。人各有志,本來不敢懷疑,結果他們被記者問選擇讀醫科的原因時,都是和自己家人曾經有病入醫院有關,答案雷同如此巧合?令我不禁懷疑,雖然已經考完DSE,他們還是逃不出標準答案的魔咒。

同一時候我看到一篇國內文章,做了一個國內狀元選科的調查,結果是沒有一個選擇讀醫科!其中一個絕對主要的原因是收入,香港醫生一畢業的每月人工,是國內醫生的一年人工。雖然恃病橫行的病霸一樣有,但比起國內蠻不講理的病人及家屬的生番攻擊性行為,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醫生在香港始終是一個備受尊重的專業,我希望選擇讀醫的尖子門,緊記今日公開講過的說話,仁心仁術,濟世為懷。最近有兩位仁醫為各位準醫生立下榜樣。

在衞生署皮膚科工作20年的高級醫生陸乃明,坦言「戥病人不值」4年前退休後不享清福展開義診,盡力幫助受皮膚病困的弱勢社群。面對私營醫療市場高薪挖角,陸醫生明言從未心動過。不去私院的原因︰「那些工作你不做,大把人做,想繼續在公營機構服務。」

另一位是全球肝病權威首三之一,十六歲入讀港大醫學院廿一歲以全級首名畢業的神童黎青龍教授。多年來游說他到外面「搵真銀」的絡繹不絕,但他不為所動。「月球」醫生他不做,廿多萬月薪不用港大一分一毫,自行找贊助人捐款得來。是因為教授到了70歲,港大規定不能續約被廣泛報道,才有機會認識教授的高風亮節,衷心拜服更折服。

近日有年青人問我做人是否一定要成功,和我討論成功的定義,愈講他愈迷惘。以上兩位仁醫論收入在同行中簡直不入流,是否代表他們兩位不成功?他們兩位為病人為專業為病人福祉所作出的貢獻還有使命感,豈是成功能夠足以形容?年青人想不出成功的定義很正常,不如試試從使命感角度出發,看看可有新發現?

 

作者:張慧敏

相關文章:

【張慧敏】7分DSE勝 

【張慧敏】好不容易DSE

熱門文章

「恭喜 發奮 」|梁紀昌
03-08
小學決定你的人生基礎 請好好珍惜時間|梁紀昌
03-06
兒子被診斷患 自閉症 極心痛 每日尋找各種療法令人疲累 不如學懂接受令自己釋懷
02-24
兒童情緒|如何減輕 搬家 時為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
09-20
教育孩子|孩子打人後的正確處理|何基佑
06-29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超級媽媽」的蛻變 如何建立孩子的 安全感 ?|楊名殷博士
2024-04-24
崩潰日記|潮媽與威哥的正向教養
2024-04-23
抗拒感 |有一種凍,叫「阿媽覺得你凍」|Psychologist Parenting
2024-04-23
「這個 才藝 要不要繼續學下去?」5個幫助家長做決定的建議
2024-04-22
你貼對標籤了嗎?|我們不只是老師
2024-04-2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