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光】抑鬱症成因:心理分析

2018-09-12


心理分析理論、認知行為理論及行為科學,對如何引致抑鬱症都有不同的理解。

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心理分析理論主導着心理學及精神病學。抑鬱症可以理解為憤怒向內、戀物失去內射化、極端的超我需求、過度自戀、失去自尊及首年欠缺母愛等。

佛洛伊德於一九一七年指出多數抑鬱症是由生物因素引起,但有些抑鬱症可能跟失去父母或被父母不接受、排斥有關。

抑鬱症有若哀傷,通常是失去一段重要關係的心理反應。不同的是患者會認為他們沒有意義和價值,抑鬱症患者將失去的人認作自己的一部分,對生命中極重要的人不能憤怒,唯有將憤怒潛抑及導向自己,而內斂的憤怒令個人的自尊低落,增加了未來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同樣,當自己的原欲(通常指的是性、暴力、權欲等)的要求跟超我(指的是道德的要求)產生衝突,而自我無法把這個內心矛盾處理好時,情緒也會變得低落。

失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倘若我們面對失去時,能好好面對及經歷哀傷,在這時刻也許我們會不住思念逝/失去的至愛,在經歷了足夠的思念與傷感後,個人便會漸漸接受逝者已矣,逝者亦不再徘徊於內心深處,真正地離別後,內在化的憤怒亦因此而減少。

Kleine(一九三四)提出客體關係理論,指一歲左右的孩子欠缺母愛會引至抑鬱的說法非常有趣。她指出,嬰孩餓了便會哭,媽媽便會立即把乳頭放進小嘴,若媽媽不理會餓了的孩子孩子心裏便會出現一種與生俱來的敵意,覺得「我那麼乖媽媽還要餓死我」。

若此時媽媽把乳頭放進小嘴,他會把可能會害他的乳頭推開。

然而他太餓了,又不可以不吃奶,在這個矛盾心境下,「抑鬱心境」便會出現,若經常被忽略或遺棄,便會有更高風險出現抑鬱症。

當然大多數嬰孩即使經歷了一兩次「餓」,都能克服抑鬱心境而健康成長。

近年心理分析理論的發展較專注於人際關係,長期的人際關係困難造就了糾纏不清愛恨不得的矛盾心境,長遠下去便會出現抑鬱症。

這個理論也衍生了一種對抑鬱症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法——人際關係心理治療。

抑鬱症心理分析理論令很多人感興趣,不少人卻認為它只像梵高或莫奈的畫,是一種解釋心理活動的印象派作品而已。

 

作者:曾繁光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熱門文章

「恭喜 發奮 」|梁紀昌
03-08
小學決定你的人生基礎 請好好珍惜時間|梁紀昌
03-06
兒子被診斷患 自閉症 極心痛 每日尋找各種療法令人疲累 不如學懂接受令自己釋懷
02-24
兒童情緒|如何減輕 搬家 時為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
09-20
教育孩子|孩子打人後的正確處理|何基佑
06-29

前世情人︳4個女兒之父分享湊女心得 養育女兒15件事爸爸須知
2024-03-29
研究︳家長咪亂對子女講大話 影響思考判斷 減低對人信任程度
2024-03-29
教養應該平平淡淡?|潮媽與威哥的正向教養
2024-03-28
尋找偉大的故事|梁紀昌
2024-03-27
認識自己的 優點 是一輩子的功課|希塔媽咪療日常
2024-03-26
四大常見 教養方式 3種有機會帶來負面效果|何基佑
2024-03-26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