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一仗

2009-07-18


近期,陳兆焯的確很紅。

翻查紀錄,關於基督教正生書院的報道多達一千份,陳校長的鮮艷 T 恤加濃密鬍子「嘜頭」,一星期見報兩、三次。

有匯基書院科主任不幹,跑到正生十四年,搶灘登陸芝麻灣,甘願減薪一半當個「一腳踢」校長,背後全因父母相繼中風離世,教陳兆焯明白生命無常,要珍惜有限時間,做有意義的事,「別人不教的由我教,相信自己是個好老師」。

在遷校事件上,陳兆焯沒有參考《孫子兵法》,學生應對沒經過事前調教,一切隨心而發,「正生會善於打自由搏擊,這四個星期驗證我們沒有程序表,講出心底話便能達到最大效果,正如聖經說,『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不論遷校結果如何,正生贏了社會大多數人的掌聲,這一仗,贏得漂亮,陳兆焯的努力,沒有白費。

說陳兆焯「紅」,一點不為過,約他訪問,電話轉駁給了秘書,再三排期才能見到校長一面。遷校事件至今,試過同一時間有七個電視台向他「扑咪」,他應對淡定得體,在鏡頭前贏了不少分,「叫我從政?咪搞。如果我是孫明揚,第一時間停止所有教育改革,將主動權交回老師手上。」

「最近有傳媒說我和校監林希聖從前是吸毒的,說做戒毒服務一定有背景,真的笑到瞓低,覺得他們想像力好豐富。」直腸直肚是陳兆焯的個性。

由長洲碼頭乘街渡到芝麻灣,再要步行十分鐘上山才到正生書院校舍,遠在山上的他向記者揮手,有點像武俠劇中的島主,永遠鮮色T侐,襯對七彩波鞋,連太陽眼鏡都要揀黃色,四十九歲男人,還是帶點孩子氣,「着鮮色衫,過馬路唔會畀車撞親,哈哈。」

 

摸着石頭過河

這裏雖然不是桃花島,但在陳兆焯眼中,一切都很美,「第一日返工好像搶灘登陸般,碼頭未起好,要跨過大石才上岸,放工時將隨身物品放進垃圾膠袋,一手拋到船上,自己再游水登船,成身濕透又冇衫換,去搭地鐵冇人會讓位給你,這情況維持了兩年,到今天正生有碼頭,上山的路又鋪整齊了,都是一步一步發展出來。

「我們是摸着石頭過河,一切由環境衍生出來,好多人喜歡計劃,但結果未必到位,所以我對學生要求要好應變,如果突然間冇水,便派班學生上山搵水源。」

要求遷校到梅窩,陳兆焯說事前沒甚麼部署,「有些人說我們逼學生出來,教學生怎樣回答記者提問,事實上逼唔到,我亦不知記者會問甚麼,只叫學生按自己感受回答,正生的學生好organic,不要覺得他們脆弱,只是今天社會對學生過分保護。」

活在閃光燈下,陳兆焯不覺累之餘,還說自己有過度活躍症,朝七晚七仍「鬼打咁精神」,訪問當日,下午五時才吃午飯,也不過是啃了幾件迷你三文治,「曾經玩過一個心理測驗,說我最適合做記者,太太和兒子不太習慣面對傳媒,但我並不介意透明度高,我性格是I think when I talk。」

父母離世影響深

陳兆焯父親在軍部負責維修坦克,之後當上音響工程師,生活還境逐步改善。對上他有兩個哥哥,他說自己的出生其實是意外,「父親已做了結紮,但手術失敗有了我,我唔應該出現在這個世界,十七歲之前一直不開心,認為爸爸錫二哥,媽媽錫大哥,冇人鍚我,信了耶穌後才發覺父母最錫我。」

從小願望是快樂,夢想當科學家,但成績一般,要重讀中四,中學逃學兩次,一次去釣魚,一次打枱波,「係咪好健康呢?」

到溫哥華投靠阿姨,讀 Trinity Western 大學,主修化學和數學。畢業前一年,正值壯年的父親中風,他回港在中大化學系當研究助理,再轉到匯基書院教書,一教九年,「爸爸一向好健康,病發前還駕駛電單車,但一病就十四年,好痛苦,兩年後母親又中埋風,更發現腦內有個腫瘤,半年後過身,爸爸九八年亦過身了。」

 

下一頁

相關文章:呂麗紅陳兆焯等獲教院榮譽院士
                  【黃庭桄】生命太短,明日無限遠

熱門文章

方媛分享女兒功課疑揭母女「約法三章」 郭富城堅持與妻女以廣東話交流
03-07
女子帶遇車禍、終生不能自理前夫改嫁 現任丈夫分擔照顧 餵飯、幫忙洗澡無怨無悔
03-07
病房陪愛兒3日直至去世 媽媽傷心辦喪禮 突然收到兒子訊息 結局超荒謬
03-06
唔怕改壞名︱2024 香港熱門中英文名字 榜首原來係呢個名...
03-08
天瑜腸道蠕動失調 暫時只能注射葡萄糖水 爸爸歷55次電療 癌指數已回復正常水平
03-08

非常爸抱怨小學兒子「 功課 太多」 滋擾恐嚇校長 1小時狂打電話18次 最終被捕
2024-03-28
知識改變命運 ? 私補30位學生僅一位基層生入大學 博士生慨嘆:一個好無奈嘅事實
2024-03-28
《中年好聲音》37歲支嚳儀4歲仔仔畫花牆  要兒子自己收拾殘局學承擔 幸與老公理念一致
2024-03-28
美國佛羅里達州禁14歲以下兒童開社交媒體賬號 全美最嚴厲法案
2024-03-27
輔助生育開支扣稅擬下年度實施 政府提醒申請人需保留收據等文件
2024-03-27
新一期《親子王》7-11及OK便利店有售!即睇更多升學教育、教養溝通資訊
2024-03-27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