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仔爸與返工媽】不是你想要的都可以得到
2017-07-18

《不是你想要的都可以得到》是一本台譯童書的書名,原文書名是 《We Don’t Always Get What We Want》。阿豬媽沒看過此書的內容,但單看書名已經夠震撼了。
三歲前的孩子覺得世界是圍着他轉的,他眼見的就想得到,對物權概念也不清晰。因此,他們會隨意拿別人的玩具來玩,也不會知道那是「不對」的。到孩子再大一點,社會發展和同理心發展萌芽,情況就不同。
「不是你想要的都可以得到」,充滿蒼桑味的一句話,對大人來說是多麼真實和理所當然;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卻是那麼殘忍和難以接受。
有一天,阿豬媽帶阿豬到某商場遊樂場玩,途經服務台,阿豬看到幾架好像私家車的兒童購物車,嚷著要坐。阿豬媽也去詢問,最後得知要成為商場會員才能租借那架車。要成為會員,當然要消費達一定金額,那是阿豬媽當天不打算做的事。
我向阿豬解釋,於是他不斷說:
「點解我哋唔係會員呀?」
「我想成為會員呀」
「我地消費吖,我想消費呀」
孩子想達成目標,就會不顧一切,不理當中的因由。嚷著嚷著,情緒開始失控。
阿豬媽同理他的情緒,溫柔地表達我的難處,及提出其他建議(吃東西)。阿豬花了一些時間才接受此事實,及接納我的建議。我們到了餐廳吃東西,他的心情才算平伏下來,但仍不時提起「下次我地要成為會員」。
吃完東西,去到遊樂場,阿豬竟然重遇那架車,阿豬媽也替他擔心。
可是,阿豬卻只是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眼中充滿渴望,又好像很了解這架車不是他的,所以只能看。
「佢係會員呀,所以可以借」阿豬說。
這一句,令阿豬媽感動得心中滴淚。原來阿豬是理解的,只是一時控制不到情緒。
我見阿豬心情OK,於是開始分享:我們有很多事情想做,很多東西想要,但都不一定可以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限制。想要的話,就努力,再努力,或想想其他方法。得不到,仍可心中掛念,禮貌地看,甚至開口表達渴望,但要記著那東西仍然不是你的。媽媽也有些東西想要,有些事情想做,但就是暫時未能做到,這些我們都要接受,然後為自己想要的東西繼續努力呀。
阿豬聽後似乎明白。當然,我知道他下次見到想要的東西,應該又會不顧一切的要求。但至少可以做的,就是讓他在理想的狀態下一點一滴地明白。
「不是你想要的都可以得到」,多少成年人窮半生仍未能了解和面對的道理,為何要奢望孩子可以三言兩語就能明白和表現成熟?
願我們作為家長可以溫柔地、耐心地、積極地、具體地,讓孩子慢慢理解世界的運作吧。
–阿豬媽@ 湊仔爸與返工媽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