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痾嘔發燒 輪狀病毒或為元兇!
2018-10-09

病毒有上千種,即使是成人也無法百分百防範,對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的嬰幼兒而言,病毒的殺傷力就更大!輪狀病毒正是一種對嬰幼兒極具傳染性的腸胃病毒,可引起孩子腹瀉、嘔吐、發燒,甚至有孩子感染後毫無徵狀,起病速度快,教人防不勝防。即使保持良好衞生也未必有效全面阻擋輪狀病毒進犯,唯有提前為孩子接種疫苗,才能幫助孩子提供防禦。
痾嘔發燒可致脫水
輪狀病毒是一種傳染力高的病毒,在冬季時,受感染及發病機率特別高,幾乎全部5歲以下的嬰幼兒都曾感染過這種病毒。兒科專科潘錦霞醫生指,大部分孩子皆在6至24個月期間受感染,有的則在出生頭3個月內受感染,但因徵狀輕微而未被察覺,每年更有超過2,000名嬰幼兒(2歲以下)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入院。
輪狀病毒主要引起嬰幼兒發燒、嘔吐、疲倦、腹瀉(糞便甚至呈水狀)等問題,嚴重更可引致脫水、休克甚至死亡。潘醫生指:「1歲之前,孩子體內的水分較少,大量腹瀉一天已經有可能引起脫水,而發燒、嘔吐亦會加劇脫水的情況。另外,嘔吐會令孩子食慾不振,病發時不論有否進食都會嘔吐,次數可達每日10至20次,甚至因嘔吐以致面部及眼睛微絲血管爆裂。」她分享,孩子腹瀉時,一塊尿片當中所含的水分已相等於一樽8oz的奶量。一日如果瀉上8至10次,要入院以靜脈輸液來補充水分,以追上其流失速度。
無藥可治 紓緩為上
只有透過種菌測試才能確認大便是否含有輪狀病毒,因此父母如帶孩子到社區門診求診,醫生未必能馬上診斷出孩子病因,只能處方止嘔、止瀉藥物紓緩徵狀。如果服藥後情況仍然未得到改善,建議盡快帶孩子入院接受輸液(鹽水、營養液等),以補充脫水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屆時醫護人員亦會馬上為孩子進行種菌測試確認病因。由於暫時未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輪狀病毒,故現時只能以紓緩徵狀的「支持治療(Supportive Treatment)」為主,並待孩子自行康復。
▲潘醫生呼籲,6至24個月大的嬰孩如出現發燒、嘔吐、疲倦、腹瀉等徵狀,家長應馬上帶其求醫,不宜再等。
病從口入要小心
既然暫無抗病毒藥物可用,就只能靠「預防」一途來對抗輪狀病毒。輪狀病毒來勢洶洶,要了解預防之道,就必須從感染途徑說起。
「大部分引致腹瀉的疾病,主要都是『禍從口入』,即是經糞口途徑感染。常見的例子,就是媽媽或傭人照顧嬰孩時不慎沾到其排泄物,其後又直接接觸食物並吃下肚,因而受到感染。」潘醫生提醒,孩子經常接觸的環境(如幼稚園)有較高感染風險,孩子主要是接觸到沾有病毒的物件並亂放入口,以及進食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食水而受感染。
保持清潔不疏懶
糞口感染,乃輪狀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保持環境清潔及個人衞生,絕對是預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 保持空氣流通,讓病毒、細菌不易積聚
- 接觸孩子的嘔吐物或排泄物前應佩戴手套,並應徹底消毒嘔吐物或排泄物接觸過的範圍,事後必須洗手
- 進行清潔時必須佩戴口罩
- 確保排水系統正常,能將排泄物完全沖走
口服疫苗 提供多一重防護
無論如何嚴格保持家居環境衞生,孩子難免要與其他人接觸,在家居以外的環境中,亦可能觸碰到沾有病毒的物件,這樣豈非防不勝防?且別灰心,除了保持清潔外,我們還有對抗輪狀病毒的武器—-輪狀病毒口服疫苗。
大型研究發現,接種疫苗能減低因輪狀病毒的入院及急症個案。不過潘醫生提醒,接種疫苗後不等於能達至「零」感染,而是在感染輪狀病毒後,病徵亦相較輕微。現時輪狀病毒口服疫苗分為一價及五價兩種,而兩種疫苗所覆蓋的病毒血清型號有所不同,詳情可向醫生查詢。
潘醫生提醒:「服用口服疫苗有時間限制,孩子須由約2個月大時開始服用。不少人在孩子3、4個月大時,才發現錯過了為其接種疫苗的時機,因此父母們應及早做準備,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應該開始考慮疫苗接種的安排。」由於上述疫苗是處方藥物,接種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輪狀病毒傳染力極高,更是其中一個引致嬰幼兒嚴重腸胃炎的主因,接種疫苗可大為減低因感染而入院及急症室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