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秉華】讓學習與孩子的潛力同步,不必故意輸在起跑線

2018-09-23


最近有一個源自德國的教養理論——「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引起熱烈討論,究竟當中有何微言大義之處?原來德國人認為,不要過早過度的開發孩子智力,但為甚麼要聽德國人說話呢?因為比我們大灣區人口多一點的德國(8200萬),歷來分享了史上一半的諾貝爾獎。

德國政府明文規定,幼稚園生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孩子的智商高過同輩。由於文化與社會傳統不同,我們不宜照搬別人的一套,最好客觀看看不同年齡孩子,擁有甚麼潛力,配合這個自然階段,我們是可以跟孩子一起親子學習。以數學為例,你可知孩子幾時學習,學習些甚麼最符合自然進度?

 

眾所同知,數學能力在這個科技創新年代非常重要,可是任何國家包括美國,數學教育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我們先要理解「孩子怎樣與數學相遇,然後作出甚麼的反應」,解開這個問題,一切便好辦了。著名心理學家嘉納(Howard Gardner)在他的《7種IQ》Frames of Mind,打開孩子的數學之謎。

 

孩子接觸數學,一般是三歲左右,從數數目開始。你在他面前放十塊糖果,從一數到十,孩子就會領悟到數字的妙處。四五歲的孩子更可以背誦數字,正確估計物體的數目,例如數到「十」就是那堆糖果的總和。

 

加納說︰「到六、七歲時,孩子已經達到未來小數學家的水平,當他面對兩列糖果時,可以計算每一列糖果的數目,也能比較兩列之總數,並且知道那一列數量最多。」在此之前,小孩子會以為散開來擺的一堆糖果,比起同等數量,但體積細小、又集中放在一堆的糖果為多,因為小孩子受到密度和空間的影響。假如不是循步漸進,你硬塞超過孩子能力的東西去學,便是拔苗助長。

 

先前談過量子力學專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的爸爸,如何在他還坐在高腳椅時,就教他砌顏色瓷片來學習數學邏輯,這個名為「費曼爸爸學習法」是很自然也很創新,沒有強迫操練的成分,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孩子不必要故意的輸,更不必要落後,學習與他們的潛力同步,效果最理想。

 

作者:黃秉華

網上圖片

其他文章:

【黃秉華】科學思想跟我們想的有點不同

【黃秉華】為甚麼STEM總有機械人?

 

熱門文章

蛇年新年裝飾|教你輕鬆親手製作 21款新年裝飾 環保利是封循環再用|新年手作
01-14
在家STEM | 氧氣與氣壓的實驗-熄滅的蠟燭、吸水的爉燭
02-10
新年繪本|7本農曆 新年 中英文繪本/電子書 了解傳統節日習俗由來與意義
01-15
KK園區|被困緬甸港人獲釋返港 據了解事主家屬有付贖金
01-17
單親爸被「賣豬仔」 柬埔寨詐騙園區 不懂電腦、英文被認定「沒有利用價值」終獲釋放
01-16

8招提升孩子 學習動機 和效能|何基佑
2025-01-17
新年繪本|7本農曆 新年 中英文繪本/電子書 了解傳統節日習俗由來與意義
2025-01-15
聽教 聽話 就是好孩子?|慈慧幼苗
2025-01-10
DSE︱英文閱讀理解 Reading 閱讀流程+考試技巧 助你極速進步
2025-01-10
2024 你看過哪些書?|湯圓
2025-01-10
英文繪本|《Meanwhile Back on Earth》助孩子了解世界歷史及人類定位|陳東紅
2025-01-0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