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經歷影響管教】《善養小童成大同》親職計劃:教父母如何通過反思重拾親子連繫

2018-12-28


相信不少爸媽都有同感,無論是向「過來人」請教,或是在書本或網絡上學了多少「教養招式」,實戰時都像是無用武之地,換來的只是與孩子衝突頻生。你也許不免懷疑,為甚麼人人用得著的方法,在我兒子上卻用不著,到底是不是孩子出了甚麼問題?有沒有想過,其實問題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

 

個案一﹕以讚美「催谷」孩子?

王太(化名)的女兒現年8歲,學業、品行、音樂樣樣皆優,父母都引以為傲。女兒年幼時,王太曾聽別人說,以讚美鼓勵孩子,比起嚴厲的管教更有效,更能令孩子「聽話」,於是便一直沿用這個方法,在女兒每次做到一個小任務時都立即說﹕「你好叻呀﹗」為了爭取更好表現,獲得更多讚賞,女兒會做好每份功課,準備好每次課內、課外的考試。過去幾年,王太都認為這個「讚美之法」非常有效,然而最近卻發現問題漸漸產生。

自從女兒升上三年級之後,對功課和考試變得愈來愈緊張,考試前的晚上更難以入睡。即使王太對女兒說,不用太緊張成績,只要「盡力」即可,並告訴女兒﹕「你一直都很叻﹗」可是女兒依然十分大壓力,甚至在考試後仍然表示不想出外玩樂,寧願留在家練習樂器。

育有三名子女的註冊輔導心理學家何善韻博士回應這個案時指,孩子若在父母一味的稱讚鼓勵下成長,有可能不懂自己檢視自己的行為及能力,只希望不斷尋求大人的回應及認同。當他們漸漸長大,在學校中未能得到類似回應時,便會緊張和有壓力。「即使父母對孩子說﹕『不要有太大壓力,只要保持現在的成績就可以了』,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壓力,因為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怎樣去『保持』,怕情況失去控制,於是唯有不斷要求自己溫習。」若發現孩子有這個問題,建議家長盡早教他們懂得怎樣檢視自己的表現,並具體地告訴他們甚麼是好,了解自己做到甚麼,又或者告訴他們「做好」的方法,讓他們有程序可跟,避免不必要壓力。


^何善韻博士指,當孩子還在嬰幼兒期,許多父母與孩子都有緊密的連繫,彼此的互動中常常擁抱親吻,但孩子入學之後,父母很容易被學校的要求、緊迫的學習日程所驅使,在教養上變得「目標為本」,只顧催促孩子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任務,沒有時間檢視與孩子間的連繫。「小朋友會覺得無法與父母連繫,他們未必做不到父母的要求,只是感受不到父母為甚麼要他們這樣做,做起來便沒有『靈魂』﹗」

 

熱門文章

育兒漫畫|養兒子省心秘訣 必要時可續命|牛媽彭小蹦
04-27
支持 比責備更能改變子女|Connie Walk
04-29
小朋友面對大場面 5個自信得體錦囊|梁紀昌
04-27
兒童意外 | 北京7歲男童從高處 跳彈床 致5歲女骨折 法院裁定家長負全責 遊樂場承擔補充責任
04-30
冷血繼母判亡︱12歲女孩遭鎖廁所17天折磨斃命 生父助購1600粒瀉藥囚5年半
04-30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檢視 焦慮 來源,讓自己不要總是過度焦慮的面對孩子|尚瑞君
2025-05-01
會 運動 的孩子,更會讀書?|英國Leo老師
2025-04-30
前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梁振英的成長過程|梁紀昌
2025-04-30
支持 比責備更能改變子女|Connie Walk
2025-04-29
前美國總統夫人米歇爾的成長|梁紀昌
2025-04-2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