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1
講座完畢,有一位太太趨前向筆者提問,並分享她在講座中的收穫:在檢視家長自己的需要時,被其中一項「角色成功」的需要觸動。原來那位太太為了女兒,辭掉工作,回歸家庭,專職照顧子女,所以對女兒的成績有所期望,每當女兒的成績不達標,不合格時,便感到失望及氣餒,她現在醒覺到原來自己怪責女兒之時,其實背後是自己 (角色成功)的需要未被滿足而引發的情緒反應。
其實,哪有父母對子女沒有期望的呢?問題是我們面對孩子不合格,成績低落,欠交功課等行為而感到沮喪和憤怒時,我們不期然將責任推給孩子,認為孩子不應該有那樣的表現,嘗試用方法改善孩子的行為。套用善意溝通理論(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當我們遇上不滿或挫敗時,本能的反應是怪責自己或他人,慣性將焦點放在對方的行為之上,卻與自己失聯 (Disconnection),沒有習慣撫心自問,探索自己未被滿足的需要,致令情緒受到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