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中英夾雜】言語治療師5招促進語言發展
2019-04-04

香港不少幼兒由外傭照顧,在家中往往「中英並行」,確實容易令他們混淆兩種語言,尤其小朋友初學說話更會中英夾雜。不過,家長毋須過分憂慮,父母只要能夠營造正面和有條理的語言環境,一般兒童自小接觸多於一種語言,其實有助日後學習語文。
父母長時間在外工作,幼童交由外傭照顧,多以英語溝通。當父母下班回家後,孩子自然會「轉channel」以中文和父母相處。尚未有系統地學習語文的幼童,在這種雙語環境下成長,的確會容易混淆中英文,說話時中英夾雜。
中英夾雜皆因詞彙不足
譬如幼兒習慣說「water」,向外傭示意想喝水,與父母相處時或會說「我要water」。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言語治療師陳天朗指出:「這情況其實甚為普遍,因為幼兒掌握的詞彙有限,自然會把常用的字詞掛在口邊。」另一方面,幼兒在說英語時,或會將中文講歪少少便以為是英語,其實亦與英語詞彙不足有關。
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言語治療師陳天朗。
假如幼兒說出中英夾雜的語句怎麼辦?陳天朗指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避免說話時中英夾雜,並以正面態度回應孩子的說話。「幼兒每次說話都是教育良機,舉例當他們說『我想食apple』,家長便可把握機會教導子女,但首先切忌指出他們說錯,『咁講唔啱』或『唔係咁講』,否則幼兒自信受挫,會不願開口。」
以吃蘋果為例,當孩子說「我想食apple」時,父母只要以正確的方式覆述一次,如說「哦,你想食蘋果」,才把食物送上,已經收到潛移默化之效。陳天朗又提醒家長,幼兒詞彙不足,可能跟成人照顧得太過周到有關。「孩子指着水杯,還未開始說話,照顧者已急不及待把杯子遞過來,孩子便會喪失說話的誘因;也有不少情況是小朋友以哭鬧來爭取想要的事物,家長沒有過問便滿足他們,變相剝奪了孩子學習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機會。」
想製造說話誘因,可把玩具放於孩子開不到的盒內,鼓勵他說出想要甚麼才得到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