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慧】三十年後
2016-01-15

和英國人結婚生女後,常被問:「你們何時到英國定居?」他們不問「會不會」而是問「何時」,已假設我們必走。
他們說,空氣、住屋、教育、政治環境、生活質素,英國都比香港好。可以走,為什麼留?
香港是我家。想留在家、跟家人在一起,不需要原因。
難得是老公也以香港為家。每逢外遊,我們都掛念香港的美食、交通;那種隨時有店舖餐廳營業的方便;那種鬧市轉角便是綠嶺的多樣;那種港人獨有的效率、務實、外冷內熱。
當然,過去兩年香港變了太多。這些轉變令人由憤怒、恐懼,到無力。但當別人把自己的家弄得不堪入目,我的直覺是「守」,不是走。然而最近,想像着以下光景,竟是心緒不寧:
三十年後,2046 年。女兒和我撐枱腳,聽我話當年……
- 我讀書的年代,學校是用廣東話教中文,日常聽講也是廣東話。
- 我們學的、用的都是繁體字,覺得這才是真正中文。
- 年少時,銅鑼灣、灣仔、旺角都有很多舊舖、茶餐廳、獨立書店。我會整個下午在二樓書店打書釘,然後到街角吃一碗十九元的魚蛋粉。
- 想遠離市區,就到郊野公園。當時全港有二十四個郊野公園,佔全港四成面積。
- 集會遊行很平常。我們每年六四在維園有集會,七一有遊行。
- 港人曾用不同方法爭取民主。你還在我肚中那年,很多人搭起帳篷,佔領金鐘、銅鑼灣、旺角,持續七十九天。
- 你出生後那年,賣書人「被消失」,這種事當時震驚很多香港人,我和爸爸還帶你去遊行。
- Facebook 是生活一部分,不用翻牆。很多人在Facebook 公開說對政府不滿的話、轉載批評權貴的文章,不會被監禁。
- 為宣洩不滿,網民進行二次創作「惡搞」很普遍,改圖、改歌詞、扮高官拍短片,也不擔心被告上法庭。
- 當年以「惡搞」諷刺時弊的網上平台「毛記」就俘虜了不少網民的心。女兒,我真想讓你看看其創作,但,上網已找不到這一切。
但願,這只是我天方夜譚。
作者:王思慧
相關文章:8個方法培育孩子以禮待人
即Like Oh!爸媽Facebook,登記成為Oh!爸媽會員,緊貼第一手親子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