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女兒赴英國留學】居港媽媽:克服適應期需耐心陪伴
2020-01-23

不少家長為了培養子女獨立與解難能力,會選擇送他們赴外國留學。但分離從來不容易,平日被父母寵愛有加的子女能克服、適應陌生的環境嗎?
居港媽媽 Vinny 在女兒 Kiyomi 13歲時,送她赴英國著名男女寄宿學校Queen Ethelburga’s College (QE)升學,至今留學約一年半。赴外地前,Kiyomi 曾在耀中國際學校修讀,不過 Vinny 希望女兒能早於學生時期,接觸更多新事物,成就更好未來,因此決定讓女兒到 QE 留學。QE 擁有被譽為歐洲最美麗和現代化的校園之一,擁有英國最頂級的體育、音樂和寄宿設施,學校為配合不同學生的能力和發展,設計了不同課程, Vinny 深信這些配套能令女兒有所成長。
悉心陪伴助女兒過渡「適應期」
Vinny 認為送子女赴外地留學最大的挑戰為克服適應期,Kiyomi 剛到英國的頭三個星期時,已表示很想返回香港。

^媽媽Vinny〈左〉常常主勭與囡囡Kiyomi〈右〉溝通,了解囡囡的情感需要。
面對子女的思鄉病,不同家長有不同解決方法。「我會主動多點致電 Kiyomi ,認真聆聽她的心聲,提出建議。當時我叫Kiyomi 先勇敢嘗試一個月,倘若一個月後仍感到十分不適應,能隨時返回香港,媽媽永遠歡迎她回來。」
言語間看似是 Vinny 鼓勵女兒返回香港,但作為媽媽,心底裏當然希望女兒勇敢嘗試。「畢竟不是每位小朋友也擁有這種機會,能見識外面的世界,擴闊視野。提出這樣的建議,目的不是完全鼓勵Kiyomi 回來;反而是讓她明白,自己並不是硬推她離開香港。」
「作為家長,我很明白當小朋友處於新環境時,是需要過渡適應期的。然而,正常為期並不會過一個月。」因此,Vinny 盡量讓Kiyomi 不會感到空虛,反而是滿滿的安全感。當女兒感到安心、知道媽媽永遠在身邊陪伴自己支持自己時,女兒也自然願意嘗試在當地自行探索。
剛到埗時,Vinny 曾帶同 Kiyomi 到當地教會,與教會人員時刻保持聯絡,安排他們幫忙照顧女兒;Vinny亦與監護人保持良好關係,讓他們常常致電關心及探望女兒。在媽媽的悉心安排下,Kiyomi 很少感到寂寞。
港外地生不難追上 QE 程度

^ Kiyomi 在 QE 表現的體育成績較在香港時進步。
Vinny 女兒剛入讀 QE時,第一個學期成績下滑了一點。「以前女兒在耀中讀書時,學校會較集中活動教學,因此程度可能比英國學校低一點。雖然 QE 有不同補習班讓同學免費參加,但女兒沒有參加,主要問題並不在於程度差異,反而是時間問題,需要時間 pick up。」
Vinny 直言,即使是兩地學校教學程度差距大,對於香港學生而言,也不難適應。較難適應的是英國中學的考試制度、教學方式,甚至是老師的口音。
「香港的國際學校較多為活動教學導向,英國學校則是『坐定定聽書』,學生需要在課堂上自行寫筆記,Kiyomi 剛入讀時不習慣,成績下滑了一點。」Vinny指出,若果 QE 學生在學業上成績下滑,QE 也會密切留意學生表現,並主動提供輔助,並不會出現很多外地生追不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