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量壓力】我們為甚麼製造玻璃心世代? │苗延琼

2020-08-14


最近我看了一部發人深省的好書《寵溺美國心:好意和壞觀念怎麼耽誤一整代人?》(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作者是畢業於史丹福大學法學院的律師Greg Lukianoff和知名社會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作者指出在校園第一個謬誤,就是有關脆弱的迷思:相對於尼采的名言「殺不死你的,使你更堅強」;現在校園奉行的是「殺不死你的,使你更脆弱」。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根據研究統計,只有百分之零點四的八歲以下兒童有花生過敏,但到了二○○八年,過敏率增加兩倍半,至百分之一點四。合理的解釋就是我們「過分」保護孩子,自九十年代中開始,家長和老師不讓他們接觸花生及其製品。到了二○一五年,權威研究發現,在受保護不碰花生的孩子,有百分之十七發展出花生過敏;反而刻意接觸花生製品的孩子,只有百分之三發展出過敏。結論是:「規律食用含花生之製品,能誘發保護性免疫反應,而非過敏式免疫反應。」

最近筆者遇到一名中學生,在傳統名校就讀,因為追不上學習進度,拒絕回校上課。「醫生,我的孩子在學校缺乏自信!」家長說。「他不是缺乏自信,應該是追不上課程,逃避上學,愈弄愈糟,成為惡性循環。他感到十分無助!」我說。「可以怎麼辦呢?」家長問。「可以的話,叫孩子盡可能上課,能追得多少就追多少。大不了留班重讀一年,打好基礎。」我說。「他不可以留班,這樣他的自卑感會更甚,我怕他受不了,選擇了結生命。」家長反駁說。「醫生,你可否替我寫一封信給學校,叫老師上課時不可以對孩子提問;還有告訴學校孩子的心理狀態,不適合赴考。」家長說。我對這些過度保護孩子的家長,感到很無奈。

坦白說,尼釆的話是不一定正確:太嚴重的創傷會在孩子身心留下烙印,之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過,讓孩子相信失敗、羞辱和痛苦經驗,會讓自己永遠受損,這種做法本身何嘗不是另一種的傷害。人類和萬物一樣天生就有一種「反脆弱」的能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在身體和心理上接受適量的挑戰和壓力,才可以茁壯成長。否則我們的下一代,只剩下一顆顆的玻璃心!

電郵:info@drmiao.com.hk

作者: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熱門文章

「恭喜 發奮 」|梁紀昌
03-08
小學決定你的人生基礎 請好好珍惜時間|梁紀昌
03-06
兒子被診斷患 自閉症 極心痛 每日尋找各種療法令人疲累 不如學懂接受令自己釋懷
02-24
兒童情緒|如何減輕 搬家 時為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
09-20
教育孩子|孩子打人後的正確處理|何基佑
06-29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超級媽媽」的蛻變 如何建立孩子的 安全感 ?|楊名殷博士
2024-04-24
崩潰日記|潮媽與威哥的正向教養
2024-04-23
抗拒感 |有一種凍,叫「阿媽覺得你凍」|Psychologist Parenting
2024-04-23
「這個 才藝 要不要繼續學下去?」5個幫助家長做決定的建議
2024-04-22
你貼對標籤了嗎?|我們不只是老師
2024-04-2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