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明白,同理心是一種能力,能夠進入他人的觀點及理解他人的感受。在過去的心理學研究中發現,有同理心的人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成為更成功的上司及領袖、更好的未來(不論是健康,還是生活質素),而且生活更快樂。
當看到兄弟為著誰先決定看什麼電視節目而互不相讓時,作為父母或會告訴他們要彼此同理及禮讓時,他們或會反問:「我讓了他,為何不是他讓我。」便會顃惱怎樣讓孩子有「同理心」。
同理心並不非全然與生俱來的性格,而是能從教導及學習得來的技巧。這些技巧,包括:
1.思考他人的情緒及觀點(認知同理心)
2.感受他人的情緒及觀點(情緒同理心)
3.對引起情緒的事件作出行動(同情心)
這些技巧,可以從父母日常生活的表現及教養體現,例如:小傑正準備去遊戲場玩耍,外面突然下起大雨,他皺著眉、眼晴有淚光,媽媽拖著他的手,並用溫柔的聲音和他說:「我看到你皺著眉、眼有淚光,你一定是失望了。」小傑學習到這是失望的情緒,並且要溫柔的對待失望的感覺。久而久之,日後他看到其他孩子失望,他也會溫柔的對待他們。
從以上例子,要幫助孩子培育同理心的第一步是讓孩子成長在充滿同理心的家庭。在同理心的環境下,父母幫助孩子留意情緒的線索(如上例:皺眉、淚光),並給予溫柔的對待(如上例:拖著手、溫柔的聲線)。
另外,在教養孩子的路上,作為家長並不是容易的,對自己表現同理心,善待自己,是培育孩子同理心的一種「以身作則」的表現。
除了以身作則的培育孩子同理心,家長亦可透過教導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同理心的。例如:小芳及父母外出用饍,發現鄰座孩子正在皺著眉並別過頭去不望他的媽媽。小芳的爸爸便和小芳說:「你看,那孩子的心情是什麼?/想什麼?」小芳說:「那孩子不開心。」爸爸說:「他皺著眉,我猜孩子在生氣。」爸爸又問小芳:「你覺得他生誰的氣?」小芳說:「該是媽媽吧。」爸爸問:「為什麼你覺得他生媽媽的氣?」小芳回答:「我猜他把頭別過去不望媽媽,所以是生媽媽的氣吧。」爸爸又問:「你猜他在想什麼?」小芳表示不知道,爸爸便說:「或者他覺得媽媽做了一些不對的事吧。」
從以上的例子,家長可以透過發生在周遭的事,成為教導孩子同理心的課題,一方面教導孩子閱讀情緒線索(表情、肢體動作等)﹐另一方面理解情緒的社交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