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事】不願上學的心宜

2020-11-02


心宜是個三歲的女孩子,她因為在初生嬰兒時身體有些狀況,全家對她的一舉一動也很敏感,如果她一哭起來,不論父母還是家中長輩都異常緊張。隨着孩子長大,身體健康情況也穩定下來,父母開始嘗試改變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法。可是,長輩覺得三歲還是很年幼,所以還是很怕孩子哭,孩子一哭就會給她想要的東西,這已成為生活常態。

心宜是個很聰明的孩子,說話學得很快,學習能力也很好,不過「駁咀」也學得很快,她很會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例如遇到不喜歡的食物就會拒絕進食,媽媽試過對她說「不吃飯會長不大的」,心宜卻回答「但我可以飲奶呀」,讓媽媽哭笑不得。本來這些都看似不是甚麼大問題,可是心宜上學出現了問題,這才是讓父母頭痛的事情。

不知道為甚麼,她初上幼兒班時沒有問題的,但上了幾個月後,她突然不願上學,每每到校園門前就開始哭起來,帶她上學的嫲嫲不知如何是好,試過好幾次只好把她帶回家。爸爸媽媽當然很緊張詢問過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但就是沒有特別的事發生過,她在學校甚麼也吃,也很合作,有幾個她喜歡的同學會一起玩耍。媽媽起初覺得心宜在欺負嫲嫲,於是讓她罰企好幾次,但是情況沒有改善,心宜還生了媽媽氣,不讓媽媽在睡前與她說故事。

於是,父母決定自己親自帶心宜上學看看,她也是一樣地哭,說着不想離開媽媽,很想回家與嫲嫲一起看電視,媽媽只好直接把她抱起交給老師,然後偷看她在學校裏的情況,不消幾分鐘,心宜沒有再哭了,去了和她的同學玩玩具。

心宜的爸爸媽媽很苦惱,到底孩子為甚麼會這樣的?他們甚至很怕與孩子在生活上談起情緒,怕孩子會想起不愉快的經歷。

孩子有時不聽話,是甚麼原因導致呢?孩子鬧情緒,是不合作還是心理問題呢?

做錯事反而更易得到關注

 

現今社會不少雙職父母,工作十分忙碌,都是到晚上才有機會與孩子相處,甚至晚上回到家其實都十分疲憊。即使父母間其中一方在家照顧孩子,也不一定代表很多時間關注孩子,因為每一天要處理的事太多,如果孩子不是發生甚麼事,可能也不會特別關注他們。好像心宜的例子中,她明顯不是一個原本就挑食的孩子,因為她在學校是甚麼也吃的,但當我們使用行為分析法時,很快就會理解到孩子在家中挑食的原因。我們看看她行為的分析是如何:

前因 (Antecedent)

● 孩子吃飯
● 父母在傾談
● 嫲嫲在看電視

行為 (Behaviour)

● 孩子說不喜歡今天的餸菜,然後不吃了

結果 (Consequence)

● 父母詢問孩子因由
● 嫲嫲陪伴孩子吃飯
● 父母一直看着孩子
● 孩子吃起來,父母讚她合作

孩子在乖乖吃飯時沒有人理會她,家中成人各自做自己的事(父母在傾談,嫲嫲在看電視),但當孩子不
聽話不合作時(說不喜歡今天的餸菜),反而全部人都一起關注她。當她不合作後再次合作起來,又會得到父母的讚賞,做錯事反而更易得到關注,做好行為卻沒有人看見,就是其中一個讓孩子不合作的原因。

這個情況不只在年幼的孩子身上發生,在上了小學甚至更年長的孩子身上也會發生。當孩子長大後,我們給的關注可能比孩童期更少,因為孩子在不少生活問題上都能獨立運作,父母可能都會花多一些時間與關注在其他生活事務上;又或是在家中弟弟妹妹出世後,孩子會比原本突然多了不合作或行為問題,都是與希望獲得關注有關。因此,有時候有些孩子好像故意在生活上或是學校中做出不合作行為,令忽略了自己的父母可以重新關注自己。

父母的關注對孩子來說是你想像不到的寶貴,正面關注如關心(好像例子中關心孩子為何不吃了)固然很吸引,但即使負面關注如責備都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例如試過有上了高小的孩子每天把家中弄得很凌亂,每天也被媽媽責罵,卻又每晚都與媽媽道歉並哄媽媽高興,後來孩子在有一次診症中說出了「如果不是有問題,媽媽回到家也不理我呢!」,完全把那一種即使是負面關注也比沒有關注好的心態表露無遺。

說到這裏你可能會好奇,那我是不是不應關注孩子呢?又或是在孩子做出行為問題後是不是應該完全不理他?雖然在兒童心理學中我們是有「故意忽略」(ignoring)這概念以處理行為問題,但使用「故意忽略」也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如我們要肯定那個是希望獲得關注的行為問題,而環境上也要許可(如孩子在街上大哭,我們總不能不理孩子),因此不少父母也會認為實行起上來十分困難。從正面的角度處理,實行性更高的是給予孩子固定的正面關注,並特別關注孩子的好行為,畢竟孩子想要的是父母的關注,只拿走關注而不照顧孩子的心靈需要,是不會幫助孩子的行為重回正軌的。

心宜在吃飯,父母也在一起吃。媽媽:「心宜做得很好,一直也在吃。不過你好像很少吃這個肉呢!」
心宜:「這個肉肉不好吃!」
媽媽:「覺得不好吃剛才也嘗試吃,心宜真是乖孩子呢!」
心宜高興的看着媽媽,把那塊肉放進口中,媽媽也輕撫孩子的頭。

在心宜的情況中,父母應用了給予孩子固定的正面關注的技巧,父母在她的行為(在家中挑食)出現前,已經以說話給她「吃飯」這行為正面關注,從剛才我們提到的前因(antecedent)入手。即使孩子提出問題(肉不好吃),也引導孩子注意自己做得好的那一面(不好吃也嘗試吃),讓孩子感受到好行為會得到關注。

這原因與結果(consequence),並在飯桌上持續給予孩子關注,讓孩子不會感到被忽略。

 

作者:黃詠詩

內容來源:《不動氣也可教出好孩子──家長必讀的正向育兒課》 (萬里機構)

 

熱門文章

「恭喜 發奮 」|梁紀昌
03-08
小學決定你的人生基礎 請好好珍惜時間|梁紀昌
03-06
兒子被診斷患 自閉症 極心痛 每日尋找各種療法令人疲累 不如學懂接受令自己釋懷
02-24
兒童情緒|如何減輕 搬家 時為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
09-20
教育孩子|孩子打人後的正確處理|何基佑
06-29

前世情人︳4個女兒之父分享湊女心得 養育女兒15件事爸爸須知
2024-03-29
研究︳家長咪亂對子女講大話 影響思考判斷 減低對人信任程度
2024-03-29
教養應該平平淡淡?|潮媽與威哥的正向教養
2024-03-28
尋找偉大的故事|梁紀昌
2024-03-27
認識自己的 優點 是一輩子的功課|希塔媽咪療日常
2024-03-26
四大常見 教養方式 3種有機會帶來負面效果|何基佑
2024-03-26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