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訪問】仁德天主教小學 動手體驗強化學習

2020-11-23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跟着課本授課,學生乖乖坐着聽書吸收,屬知識傳授為先。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卻被指導致學生太過被動、缺乏自主學習,對培育獨立思考和各方面的學習技能幫助不大。

有學校就跟團體合作作出突破,在小一至小三的常識科,採用不一樣的校本課程;強調沒課本、沒作業、沒考試測驗,繼而加入各種不同的體驗元素,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透過「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提升學習動機和能力,建構價值觀,把以往的學習模式來個大翻轉。而且,學到的知識更能連結到生活,達致全人發展。

Learning By Doing:內化學習經驗

「Learning By Doing」簡稱「LBD」,中譯為「做中學」, 由美國哲學家兼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

杜威強調教育必須要由孩子的經驗出發,從「做中學」:即透過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動手去做,從做的經驗中作思考反省,只要學生能把未經反省的經驗轉化為更深一層的反省經驗,這樣的學習才具深刻而長久的意義,學生才能把學習結果內化。如此,教學的重心由教師轉移往學生,由孩子作主導,大人包括老師的干預愈少愈好。

杜威這套的教育概念一直在外國實行多年,尤其在芬蘭,更已把這套理論實踐出來。至於香港,成立之初強調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教育大同」,從二○一六年開始把杜威這套「做中學」的模式引進香港,至今已在不同的小學推行,應用在常識科上。

從實驗中學習科學

一般常識科學習消化系統,多是老師拿着課本講解一次,頂多展示幾張圖片作說明。而仁德的常識科卻很不一樣。像教授消化系統,同學會先把食物弄碎模擬嘴嚼過程;再把「嚼碎」的食物放進密實袋內加入醋模擬胃部消化的情況;跟着同學用手把「胃部消化過」的食物擠進絲襪摸擬食物經腸道消化成為「大便」排出。

透過動手做一次的體驗後,同學分享當中學習到的消化過程是怎樣,以及分析為何排出來的「大便」有些水分較多、有些水分較少。看到學生模擬消化過程像玩樂居多,但聽到他們的分享卻頭頭是道,憑觀察、推測、討論、分享,再由老師印證所學到的,不比拿着課本學習少。


^LBD強調感官學習,參觀科學館,因有很多感官活動。

體驗式專題學習

仁德這不一樣的常識科,於上學年在一年級開始,今年已是第二年,並在一、二年級推行,學校更計畫下學年推廣至三年級。仁德常識科最特別之處是沒課本、作業、測驗和考試,但學習主題沒脫離教育局的課程框架,只是內容全為校本設計,負責教師會就着不同的學習主題,設計出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工作紙,學生跟着主題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各種體驗式專題研習。

例如最近的主題是「健康的我」,同學由了解自己的健康開始,包括身體構造如消化系統;再到心靈健康如情緒管理。從自身延伸至家人,學校設計幸福小冊子給學生回家詢問家人的健康狀況,如飲食習慣、大便次數和形狀、運動習慣、有否吸煙飲酒等,再看看如何建議家人過一個健康的生活。學習過程中,強調要由學生的經驗出發,加入不少「做中學LBD」的元素,像學生要親手模擬消化系統的過程;又試過設計一個理想的課室安樂窩;製作小書、情緒轉盤等等,更曾出外參觀科學館。


^學生「動手做」把課室佈置成「我的安樂窩」。


^同學製的情緒轉盤表達不同的心情。

LBD強調感官學習

仁德常識科主席兼LBD統籌鄭進輝老師指出,「LBD教育跟傳統教學摸式明顯不同,強調多感官體驗活動,動手做的元素非常多。像模擬消化過程,學生會用眼觀察、動手模擬腸的蠕動、聞到食物加醋後的味道,這樣學生通過經歷更投入學習,每次上課都會很雀躍。」

常識科LBD課程是仁德跟教育大同合作推行,教育大同會跟教師一同備課,「材料由他們提供,我們根據校本再作剪裁、調整,但由於沒有教科書的束縛,不用趕進度,教師會視乎學生的能力、需要,按進度、表現靈活調節教學內容。」鄭進輝指出,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由認識自己開始,再認識跟他人和環境的關係。「以往教學強調知識、技能、態度,傳授和學習知識往往為先,但透過LBD教育,會以培養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為先,再來才是技能和知識。」


^學生扮成「失明人士」,在同學指導下完成任務。


^鄭進輝老師


^同學之間互相介紹自己的作品

學習尊重別人

校長陳善科指出,「早幾年我往別的學校參觀,認識了教育大同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計畫,覺得計畫推行的學習模式,跟我們的教學理念相脗合,就是相信每名學生都是獨特、尊貴和有價值的,並尊重他們各自的不同。」LBD常識科課堂上有很多討論和分享的機會,教師亦鼓勵學生發表意見。「透過討論和分享,學生學習尊重各人的意見和不同處,學懂尋求方法解決問題。」

老師的教學模式亦因此而改變。「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單向式授課,而是由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老師會尊重他們。並且很多project都由學生自己負責進行,互相之間討論,給予意見,老師學懂放手,只從旁指導,或有錯漏時才作出糾正。」


^校長陳善科

配合幼小銜接

在教學上沒有課本,取而代之通過繪本和多感官體驗活動學習;亦沒作業簿、練習簿,取而代之是學習日記、小冊子,學生紀錄自己每天學了些甚麼、過程如何,跟父母分享;更不再透過測驗、考試看學習成果,而是由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或根據學生的作品,評估其表現和能力。陳善科說:「我們亦曾安排LBD Fun Day,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由學生帶領家長參觀作品,並作介紹,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家長看到學生的作品都很有驚喜,覺得小朋友學習開心、主動。」

學校更曾把教學設計給大學幼兒學院的博士看,「對方非常欣賞課程能讓學生有很多動手做、分享和發表的機會,並指能配合幼小接銜的需要,說現在很多幼稚園都是這樣學習,但學生升上小學後學習模式像似完全割裂一樣,但LBD模式令銜接變得更好,因接近幼稚園的學習模式。」


^每名學生各有一本「學習歷程記錄冊」

學得更深化

沒有課本、練習、測驗和考試的學習,家長有何看法?會否擔心學生學得少?陳善科指出,「不會,反而覺得學生學得更深化。像學詞彙,以往是老師、家長要學生學,但現在是學生主動要學,因為有時要作紀錄、寫規則、創作,不懂的字,就主動問老師怎樣寫,當中學習動機的轉變,對小朋友的學習成效有很大的影響。」

雖然仁德現時只有低小的常識科推行LBD課程,但陳善科相信,「學生於初小掌握到的學習態度和技能,終身受用,那怕只有三年。」


^學生共同商議「安樂窩」的規則,順道學會不少詞彙。

家長說

簡生的兒子現就讀二年級,他指出,親子間的溝通因常識科而增多,兒子經常會有很多的提問。「他亦愛上了閱讀。家裏買了很多書,以往要催逼他才拿來看,現在會主動讀《十萬個為甚麼》。那天他學習消化系統,就回來跟我鉅細無遺地談論食物被消化形成大便的過程,真的很入腦,對他的學習很有幫助。」


^家長簡先生

學生說

二年級學生梁迪琛:「上課很好玩,因為很有趣,了解消化系統會做實驗,親身體驗過後,記憶特別深。回家又會問爸媽的健康狀況,有否吸煙飲酒之類。」同是二年級的蔡宛恩說:「動手做一次後,會跟同學分享學習經歷,可以了解別的同學的看法。」


^二年級學生梁迪琛(左)和蔡宛恩

文:馮淑玲、劉嘉曉   
圖:黃頌偉、受訪者提供

《親子王》授權轉載

熱門文章

【Vivi Mama】點寫幼稚園求位信好?(附求位信sample)
09-06
聖方濟各大學升格2月後校長麥建華離任 副校長盧鐵榮署任 適時啟動招聘程序 ︱明愛專上學院
03-07
停辦潮|屯門 新一代英文幼稚園 今年8月停辦 校方指受出生率及移民潮影響
03-07
升中| 英華書院 預計1800人爭80個中一學位 僅設網上申請及單對單面試 校長透露擬開辦IAL課程
11-18
升中叩門 |2022/23學年 100間中學「叩門」收生資料
07-15

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中華文化日 增STEM及創科元素 提高文化意識
2024-03-28
雅士圖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 玩得認真學以致用 打造未來學習必備技能
2024-03-26
創新學校系列|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將AI融入日常課程 培育STEAM尖子
2024-03-01
聖道百卉書院 | 「創業課程」走入不同企業 培育創科新世代
2024-02-29
葛量洪校友會退役巴士「再生」駛入校園 變身視藝課室美術展覽區
2024-02-28
陳狄安 校長英國留學連打7份兼職 明白「要割禾就要彎腰」:年輕人應多體驗生活|校長巡禮
2024-02-0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