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訪問】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從課程體驗中學關懷

2020-11-23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下稱石籬聖若望)於三年前開始,把LBD(Learning By Doing:內化學習經驗,註1 )教學引入常識科。校長蕭茵指出,「當初同事認識教育大同的做中學教學模式後,發覺很適合我們學生的特質,建議在學校推行;讀教育時我也接觸過杜威做中學的理論,也很認同當中的理念,故邀請了幾位同事組成團隊,開展這個教育夢。」至於選擇在初小常識科開展體驗式學習,因為常識科的課題貼近生活,期盼學生能從生活中實踐所學,而且初小課程沒有太大的考試壓力。

更多體驗機會

三年以來,學校於小一至小三的常識科推行LBD的理念,發覺學生通過經驗式學習,經歷動手做後,能加深對學習的長期記憶,對學習更有動機。「學生需要豐富的經歷和體驗,但家裏未必有這樣的時間和資源給他們,學校作為學生第二個家,就提供這樣的機會。」

而且,在不同的體驗式學習中,學校要求學生一同協作共同完成目標,當中學會做事要有目標計畫、彼此合作發揮最大的力量,以達致雙贏的效果。


^校長蕭茵

提倡愛與尊重

課程另一價值觀,是強調愛與尊重。「這跟我們作為天主教學校的教學理念相脗合。天主教學校有五個核心價值,分別是生命、愛德、義德、家庭和真理,而愛回應了我們作為天主教學校的其中一個核心價值。」學校強調要全人教育,其中提倡愛中要尊重。「尊重在今時今日的社會很重要,在討論和協作的過程中,要尊重同學、關懷彼此的需要。」


^「我的身體」單元中,學生以嗅覺感受世界。

學懂感恩

蕭茵指,課程推出第一年已讓她感到很驚喜。「像常識科的學習主題是『我們的學校』,教師把同學分成不同組別,到學校不同地方訪問校長、教師、教職員等,平時學生很少會到我們工作的地方,現在都有機會讓他們變得大膽有自信,亦拉近我們的距離。」事後有學生分享知道工友叔叔工作辛苦,明白要感恩不要弄髒地方,這是做中學背後想讓學生學習到的其中一個價值觀:要懂感恩。

「不單只學習技能,更多是背後的態度,如積極主動,對世界好奇,學習探究。」學校更把這體驗式學習帶到其他科目單元:「如英文科老師曾帶學生到學校小食部,練習用英語購買小食,我們日後亦打算把LBD教學擴展,如英文科不只到學校小食部,可能外出到別的餐廳,讓學生有更多講英語的體驗;又或音樂堂可以學習製作樂器等。」


^學生到學校不同地方了解各教職員的工作。


^學生跟家長分享學習成果。

疫情多關心家人

由於疫情關係,上學年下學期還有兩個常識科LBD單元:「我的家庭」和「我的學校」未能進行,但教師不想減少學生做中學的體驗,於是把課程作出調整,取消分組討論,但堅持有實際操作,更把主題變為個人化體驗,例如在家做的活動。

統籌主任劉秀雯說:「疫情期間,學生都不能外出整天困在家,教師透過網上課業,請學生觀察家人疫情下做些甚麼,有何心情;自己可以為家人做些甚麼,並作紀錄。此外,又請他們發掘家居危機,找出解決方法,並製作家庭樹等。」

至於有關學校的單元,教師拍攝疫下學校的情況,請同學分享跟疫前的學校的分別,並讓同學抒發情緒,關心身邊人。「LBD教育着重人與人之間的連繫,即使疫情下,透過不同的活動把老師、教職員、同學、校長等連繋起來,大家多點溝通,互相關懷,關係也會好些。」


^學生的習作。

推至高小體驗

石籬聖若望剛開始不一樣的常識科時,主要針對初小,現時LBD的教育理念已伸延至高小,並發展出名為「CIDA」的課程。所謂「CIDA課程」,中譯「創夢行課程」;而「CIDA」代表四個英文字母,「分別是「C」為「Creative」,即發展創造力;「I」為「Inspiration」,啟發潛能;「D」為「Dream」,要有夢想;最後是「A」為「Action」,要有行動。

蕭茵指出,「初小常識科已實踐LBD理念,但高小如何承接?於是我們在周四最後三節課,推出CIDA課程,同樣以主題形式進行,讓高小學生透過不同的體驗,從中培養好奇心,學會積極主動表達自己,更能關心身邊的人和事,這些都是二十一世紀所需的技能。」


^學生在校園內作實地考察。

就着CIDA課程,劉秀雯舉例指,「跟小四學生談動物權益,如何保護動物。我們跟學生討論羽絨、鵝肝等議題,請他們看看有甚麼東西內有羽絨、鵝肝的價錢是多少等;學生再去訪問街坊對動物權益認識有多少,回來設計攤位遊戲讓同學認識動物保育,鼓勵學生自行發挖、參與。」

老師說

學校另一統籌主任陳俊林指出,LBD的重點放在價值教育上,這很重要,要從小培育。「以往教學可能較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未必能聯繫到生活上,例如教消化系統,可能集中學生能否說出各器官的功能;但現在我們將重點放於認識消化系統有助理解飲食和健康的關係,小孩子也可以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跟生活有關連

LBD課老師林穎謙則認為,LBD課程讓學生明白學到的知識跟生活有連繫。「以往單元式學習,七八個單元沒有連繫,現在帶出知識之間的關係,像身體的健康影響心理的健康,最終是一個身心靈的健康。把以往零碎的知識資料串連起來,最重要是在生活上應用到。」學習模式改變,亦帶動學習動機的轉變,「同學不是對每一部分知識都有興趣,但現在賦予意義後,像從關心自己的健康去了解父母的健康,提出改善方法,把自己和父母放在學習的首位,從而有動機學習。」


^(左起)劉秀雯、陳俊林和林穎謙

家長說


^高志超

前香港職業足球員高志超的么子,正就讀石籬聖若望二年級,高志超指出,LBD課程讓兒子更着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學懂提出自己的意見的同時,更要包容別人不同的意見。

「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技能,日後無論讀中學、大學或出來工作都很重要。學校讓學生從小已習慣小組討論,到日後長大就更懂得與人相處。」

高志超踢足球,最明白做中學的重要,「我們在球場上有句說話:The game is the best teacher,意思是比賽就是你最好的老師,很多時落場踢過,方知道為何會失分,明白自己的不足,從體驗、經歷中學習,這是小朋友難得的經驗。」

學生說

二年級學生陳漪桐說:「常識科沒有課本,但有很多體驗活動,讓我學得很多。我最喜歡一年級的水母活動,我們同學一起扮水母,對水母多了認識,知道牠們是透明的,像啫喱一樣,但我沒有見過真正的水母。最近我們進行健康生活的紀錄,了解爸媽的飲水習慣,發現媽媽經常喝水,吃很多蔬菜,較爸爸健康,我日後上堂會想如何令爸爸生活健康些。」

同為二年級的王芊妤就指,「我喜歡爸爸媽媽來到我們學校做運動,那次的主題是我們教家人做運動,我教爸爸媽媽做手部伸展運動。我覺得常識科很多東西學,而且邊玩邊學很有趣,又可以多動腦筋,跟同學分享。我平常會觀察,亦會留意身邊的事物,好像我跟同學分享婆婆非常健康,因為她有喝足夠水,而且天天大便,婆婆的習慣也影響我平日要多喝水。」


^陳漪桐(左)和王芊妤

 

註1﹕

「Learning By Doing」簡稱「LBD」,中譯為「做中學」, 由美國哲學家兼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

杜威強調教育必須要由孩子的經驗出發,從「做中學」:即透過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動手去做,從做的經驗中作思考反省,只要學生能把未經反省的經驗轉化為更深一層的反省經驗,這樣的學習才具深刻而長久的意義,學生才能把學習結果內化。如此,教學的重心由教師轉移往學生,由孩子作主導,大人包括老師的干預愈少愈好。

杜威這套的教育概念一直在外國實行多年,尤其在芬蘭,更已把這套理論實踐出來。至於香港,成立之初強調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教育大同」,從二○一六年開始把杜威這套「做中學」的模式引進香港,至今已在不同的小學推行,應用在常識科上。

文:馮淑玲、劉嘉曉   
圖:黃頌偉、受訪者提供

《親子王》授權轉載

熱門文章

【Vivi Mama】點寫幼稚園求位信好?(附求位信sample)
09-06
聖方濟各大學升格2月後校長麥建華離任 副校長盧鐵榮署任 適時啟動招聘程序 ︱明愛專上學院
03-07
停辦潮|屯門 新一代英文幼稚園 今年8月停辦 校方指受出生率及移民潮影響
03-07
升中| 英華書院 預計1800人爭80個中一學位 僅設網上申請及單對單面試 校長透露擬開辦IAL課程
11-18
升中叩門 |2022/23學年 100間中學「叩門」收生資料
07-15

九龍塘宣道小學 疫後首間學校舉辦海外音樂交流 350位中小學生推廣管弦樂
2024-04-16
創新學校系列| 港大同學會書院 上堂「有得揀、自己揀」 個人化學習成就學生追夢
2024-04-13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3孩媽媽徐區懿華校長:教學生與育兒一樣要因材施教|校長巡禮
2024-04-05
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中華文化日 增STEM及創科元素 提高文化意識
2024-03-28
雅士圖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 玩得認真學以致用 打造未來學習必備技能
2024-03-26
創新學校系列|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將AI融入日常課程 培育STEAM尖子
2024-03-0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