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療癒力量】英國研究揭曾被父親遺棄的男人 學做爸爸的苦與樂(上篇)|招雋寧
2020-11-30

「我不肯定自己怎樣做好爸爸,我沒經驗過自己爸爸正面的教養。」
沒有父親榜樣,同樣可以成為好爸爸嗎?可以!
英國臨牀心理學者Emma Dandy與研究團隊在2020年發表論文,與5位童年就失去父親的英國爸爸進行深度訪談。
他們兒時面對家庭破碎,曾接受多年寄養,甚至有人轉了超過8個寄養住處。年少就失去父母的照顧和榜樣,流離失所。今天要學做爸爸面對困難更多。
破碎經歷窒礙親子關係:想做好爸爸卻又不懂
每一位受訪爸爸談到今天的父職,都聯想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
「見到自己的孩子時,有點覺得自己回到兒時。」
學者歸納出最少五種家庭破碎帶來的傷害:
1. 低劣的自我形象:感到自己是「劣貨」,無人要才會被遺棄
2. 很孤獨:要靠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像「野生動物」一樣
3. 難以信任他人:沒有穩定可依靠的家庭關係,像「人球」
4. 孤立:不想再因分離而受傷,不與別人建立感情
5. 恐懼他人的評價:寄養時表現稍一不好,就命途多舛,對別人評價極度敏感
在家裏經歷種種不安,阻礙他們建立親子關係。寄養時的不可控經驗,使他們不由自主地產生恐懼,怕會無緣無故地失去孩子。
四位受訪爸爸都說不想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嘗試做好父職,卻又不懂,因為沒有經歷過父親的正面教養。有爸爸知道表達愛是自己的重要角色,但因為「我從來沒有明瞭愛是甚麼」,所以感到難以付諸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