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教養】避免懲罰管教孩子的5個教養方法

2020-12-03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朋友聽教聽話,但要把孩子管教好並不是易事,所以有時候難免會用上懲罰性的方法。

心理學博士Peggy Drexler曾在雜誌《Psychology Today》上解釋,紀律與懲罰並不一樣:「紀律是必要的,懲罰不是。」所謂懲罰,一般多包括:言語責罵、對孩子大聲呼喝、羞辱他們,又或者體罰等等。

她指出,幼童尚未能完全了解對與錯的準則何在,因此即使他們在學習成長期間出現不良行為,家長不應該毫無考量便作出懲罰,相反跟孩子坦率溝通和解釋才是最重要。她又補充,懲罰孩子會適得其反,因為他們會將注意力放在懲罰之上,而非反思自己的不良行為之上。

因此,兒童與家庭心理學博士Jon Lasser提出,如果小朋友做錯事,父母不需要懲罰他們,而是應該與他們一起了解究竟發生了何事,繼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下有5個能夠糾正小朋友不良問題,同時又可以避免懲罰的方法,家長可以參考:

1. 向孩子說明應該要做甚麼

兒科醫生William Sears指出,當小朋友做出不良行為、情緒失控時,或者會用手打父母,此時家長不應該以捏或打的方式回應,因為這樣代表向孩子暗示:「動手可以解決問題。」相反,家長可以嘗試利用其他方式,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譬如可以直接跟他說清楚:「我知你不高興,但打人是不好的,而且會傷害媽媽」、「你可以大叫『我很憤怒』去抒發,但不可以傷害別人,請你告訴你為甚麼生氣」等等。

2. 讓他體驗自己的後果

當小朋友做出不良行為之後,家長不要為他們「執手尾」,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譬如,孩子將食物丟在地上後,不要為他們清理,告知他們需要自行清理。當然,家長的指令要合邏輯並符合事實。其實小朋友的能力,遠比家長想像的為高,隨著年紀成長,可以讓他們多體驗現實社會的運作模式,學懂為自己的行為與後果負責任。

3. 制定明確規則和界限

訂立一套清晰、一致的規則去讓小朋友遵守,便是預防不良行為的最佳辦法。規則和限制能夠規範孩子的行為,並給予他們需要守秩序的感覺。但要緊記,所有規則必須始終如一,不可朝令夕改。

4. 不要屈服

固執、拒絕聆聽指令,亦是不良行為的一種。家長們,如果小朋友不聽你的指示,不要強逼他們。因為這種行為只會令他們學習到,原來固執、強硬態度、違抗命令,是能夠得到妥協的。譬如小朋友在出街時不願意穿鞋,家長不用太強硬去逼他們。相反家長可以先在門口等一會,如果他們仍未有動靜,便可以準備走出門。此時,他們便會自動自覺快快穿上鞋,跟著一起出門。

5. 充滿愛

幼兒年紀小,有時難以控制和表達自己強烈的負面情緒。為了釋放自己的感情,他們大多會發脾氣。但如果孩子的不當行為是因為悲傷、不開心引起,例如:準備遊樂場回家而感到失落,家長或可以嘗試利用情感去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育兒和焦慮臨牀心理學博士Azine Graff指出,當小朋友感到沮喪時,如果給他們一個擁抱,或者說一些安撫的說話,將有助減弱他們不良行為的強度,並讓他們慢慢回復冷靜,聆聽家長的提出的要求。讓孩子感到家長關懷自己、理解自己、愛錫,是抑制他們繼續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

新聞來源:smart parenting

熱門文章

「恭喜 發奮 」|梁紀昌
03-08
小學決定你的人生基礎 請好好珍惜時間|梁紀昌
03-06
兒子被診斷患 自閉症 極心痛 每日尋找各種療法令人疲累 不如學懂接受令自己釋懷
02-24
兒童情緒|如何減輕 搬家 時為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
09-20
教育孩子|孩子打人後的正確處理|何基佑
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