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技巧|「看醫生會緊張,是因為拍打針痛」 3個方法教導2-6歲幼兒覺察及管理情緒|香港保護兒童會
2021-03-26

透過哭鬧、跺地、發脾氣、打人等行為來表達負面情緒,這些都是2至6歲幼兒經常出現的情況,往往令家長們束手無策。
「情緒覺察」— 留意自己及觀察別人的情緒變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指出,要掌控情緒,首要條件是有足夠的「情緒覺察」,大意就是意識到自己當下的情緒,如生氣、失望、傷心等。「情緒覺察」大致可分為自我覺察及外在覺察能力兩種——自我覺察能力是能夠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態、行為表現、語言表達及內在想法;而外在覺察能力即能透過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聲音語言、行為表現等,了解別人的情緒。
有研究指出,幼兒約在2歲左右就可以根據指令,將基本情緒和情緒圖像配對;在3、4歲之後,就能更準確分辨正面及負面情緒。而情緒表達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肢體語言、聲音及語言表達、不同行為表現等,當中面部表情最容易察覺,因此家長不妨以此為起點,逐步培養幼兒的情緒覺察。

3個培養幼兒情緒覺察的方法:繪本共讀、角色扮演、放鬆活動
「PaMa Kids幼兒發展及親職教育服務計劃」的資深社工與大家分享以下3個簡單方法,家長可以透過與孩子的日常互動,提升幼兒的情緒覺察。
方法一:繪本共讀時間的情緒教育
繪本共讀不但有助擴闊幼兒的認知領域,同時可以幫助幼兒:一、認識事件如何引發情緒;二、識別不同的情緒表徵;三、將自己與他人的感覺聯繫起來,培養同埋心。與幼兒一起閱讀他們有興趣的繪本時,家長可以於章節間停下來,與幼兒進行討論。
例如繪本故事中提及:「小樹懶因為動作慢,每次森林裡的小動物邀請他參加生日會,他最後都趕不及出席,所以他十分失望,沒精打彩地坐在地上。」家長可以與幼兒一起觀察角色的表情及動態,並問幼兒:「你認為小樹懶現在的心情怎樣?你又從何得知?」「你看小樹懶皺起眉頭、扁起嘴、頭耷耷,一定是很失望了。」透過與幼兒一起觀察角色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增加幼兒對情緒的外在察覺能力。
同時,家長亦可利用故事內容,與幼兒預演各種社交情節。例如問幼兒:「如果你是小樹懶,錯過了朋友的生日會,你會難過、失望嗎?」「當遇到這個情況,我們又該如何處理?」透過討論故事情節,與幼兒預視將有機會面對的社交難題,有助孩子學習冷靜解難,長遠提升幼兒的解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