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媽都會為子女訂立時間表,尤其小朋友升上小學後變得忙碌,應付學業之餘還要參加不同課外活動,無論平日作息或周末活動都要花更多心思安排。研究亦指出,如果小朋友成長過程中有可預計及穩定的時間表,長大後較少機會出現時間管理及專注力問題,有助建立規律生活。但如何制定家庭時間表也有學問,爸媽應注意以下幾點!
編排時間表時要尊重小朋友意願,共同商量日程安排,而不是由爸媽「一言堂」。小朋友有份參與,有助增加投入感,使他們樂意跟從,從實踐中學識時間管理,知道如何分配學習、玩樂和運動的時間。另外,建議爸媽每日設立特定的親子時間,小朋友開心之餘亦增進感情,同時建立情緒調節能力。
想小朋友善用時間,不代表要把時間表填得密密麻麻,令他們難以執行而感到壓力,結果適得其反。因此,爸媽應該預留一些時間讓小朋友休息,一旦有突發情況也可作彈性調整。
始終小朋友年紀尚小,需要有小獎勵作為推動力。當小朋友可以跟從時間表進行相應活動,爸媽不妨給予適當獎勵,讓小朋友計劃和安排想做的事,鼓勵他們持之以恆;如果小朋友未能好好遵守,就應一起檢討和改善,令時間表變得可行。
早期培育是小朋友成長重要的一步,「賽馬會童亮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與香港大學、香港小童群益會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聯合策動,透過醫護、教育和社福的跨專業合作,提供優質刺激以支援基層兒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