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90後女生創情緒教育平台 助基層孩子和少數族裔認識情緒 以自身經歷提醒要正視精神健康問題
2021-07-28

小朋友的情緒變幻莫測,家長真的明白他們當刻的情感?坊間有年青人定期在社交平台提供情緒教育知識,免費分享教材予家長和孩子玩耍,藉以推動大眾正視情緒問題。
剛剛提及的是Facebook 專頁《Ms Chan Chan 情緒教育》,由90後 Louisa 於2020年2月成立,目前約有3500人追蹤。Louisa 於澳洲國立大學修畢心理學學士課程後,前往柬埔寨義教,在柬的經歷促使她建立專頁的第一步。
分享義教教材 展開專頁首部曲
Louisa 發現柬埔寨的文盲率相當高,小朋友能上學的機會顯得份外珍貴。
「不要說情緒教育,他們甚至連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於是 Louisa 除教基本英文知識,亦增加情緒教育元素。她以最低成本創作面譜,教導柬埔寨小朋友認識基礎情緒。
這些教材配合兒歌和手工的元素,反應很好,柬埔寨小朋友開心之餘,當地老師反映從來沒遇過這類教學,正常的迴響啟發她決定將這類型教學帶回香港。
「當初的心態,純粹想免費分享一個我覺得很正、很優質的教材給小朋友,於是把它們上載至 facebook,成為我第一個帖文。」
- Louisa 表示,柬埔寨的國家歷史是充滿創傷後遺症,他們有很多戰爭和屠殺,所以心想能否在情緒支援上幫助小朋友。
- 雖然到柬埔寨義教時間不長,沒有帶來戲劇性的轉變,但對這班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新的嘗試。
- Louisa坦言,「成人方面我未必做到支援,但可否在小朋友上開始,做一些基礎情緒教育。」
- 與明愛堅道社區中心合辦線上工作坊
- 當中也是運用面譜教材,讓孩子們認識情緒
- Lousia 表示,身邊都有朋友幫忙寫文章,但香港分部僅得她一人負責。
- 「VESSEL發現號」社區嘉年華攤位
Louisa回港後開展情緒教育的分享工作,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線上,在社交平台定期出帖文,免費供大眾下載使用所有情緒教育的資源。內容多關注情緒健康的議題,例如自閉症、ADHD。在特別日子會加強工作教育,以世界關注自閉症日為例,當日有上載感言和關於自閉症的資源,包括短片和電影,喚起大眾對這些議題的認識。
另一部分是線下工作。Louisa會走進社區為基層家庭、少數族裔孩子提供情緒教育手工工作坊。她利用自己設計的素材,加入兒歌或繪本元素,讓小朋友在玩樂的環境下學習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和調節情緒。目前她已經舉辦過約40場工作坊,接觸近400人次。
相關閱讀:教學困難│幼園SEN學生趨增 學界歎融合教育淪空談 欠培訓如「老鼠拉龜」 肌肉訓練難到校
自言在ADHD弟弟眼中 非100分姊姊
現在的Louisa 熱衷於情緒教育,原來以前的她即使知道弟弟患有ADHD,亦不會過分遷就。姊弟歲數相差8年,弟弟確診時她就讀中學。她憶述,「當時只知弟弟有ADHD這樣東西,但不明白是甚麼的一回事,所以沒有特別體諒。」
Louisa 弟弟自幼稚園起,表現得特別好動,小一就讀傳統小學時,經常被老師投訴上課坐不定、常與同學聊天等,老師察覺弟弟有問題,建議Louisa家人找專家評估。父母有帶帶弟弟看心理學專家,但香港沒有發牌制度,專家質素參差,驗不出或確診到任何的病症,她們一家遂只當弟弟是「曳」。
「殘酷說句,ADHD症真的對整個家庭有很大影響。」那時老師投訴已成「家常便飯」,Louisa媽媽一見來電顯示便開始害怕,久而久之心情變差。自己比弟弟大8年,自言像個小家長,會經常責罵弟弟沒有禮貌。可是在弟弟的角度,Louisa僅是姊姊,憑甚麼去管教自己,於是二人經常吵架。
當時媽媽忙於跟弟弟老師交待已感心煩,還要面對兩姊弟的不和,以致很多時會先責怪Louisa。她心感委屈,費解自己比弟弟乖巧,反而被媽媽責怪。本來是家中的獨生女兒,弟弟的出現,曾擁有的寵愛被攤分,連父母的關注點也落在弟弟身上,令她更感到少了一份關懷。
- 小時候的 Louisa
- Louisa和弟弟相差8年,在弟弟出現前,她盡得父母關注和寵愛。
- 雖然弟弟出世後,父母照顧他比較多,但 Louisa坦言,「每個人都不同,我都受到好大的祝福,那就是我身體很健康,沒有很特別的需要,變相是公平,而弟弟的確需要較多的關愛。」
家庭關係處於緊張位置,Louisa弟弟的 ADHD症狀亦愈來愈明顯,讀四年級那年就發生嚴重學校事故,再次令父母意識到兒子不再是「曳」這麼簡單。當時弟弟跟同學起衝突,一怒之下把對方推落樓梯,事件嚴重至賠湯藥費。此時父母才帶兒子看精神科醫生,其後初步確診指他情緒上有問題,或可能患有 ADHD並帶自閉症傾向。
弟弟「變好」成修讀心理學契機
Louisa 坦言,父母得悉弟弟確診消息反而如釋重負,終於得到一個解釋,為何兒子經常被人投訴。獲得適當治療後,弟弟病情開始穩定,家庭關係也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