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腦癱女童積極面對障礙 自行換衣服期間一句說話引媽媽哽咽
2021-09-14

對於5歲孩子自行換衣服、穿鞋子、平穩地走路等,是平常不過的事,亦是該年紀能做到的技能。內地一個患有腦性麻痹(簡稱腦癱)的女童,因早產影響運動神經發展,令四肢難以協調。近日她挑戰自己換衣服,因身體不靈活,花時間比較長。過程中擔心在旁媽媽等待比較久,突然向媽媽道歉,令媽媽一度哽咽。該女童的一條影片被分享到社交媒體,網民被她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感動,紛紛向女童加油,大讚懂事。
5歲腦癱女童積極面對障礙
綜合內媒報道,來自重慶的5歲女童豆豆,早產出生,過程中缺氧傷及運動神經,造成我食麻痹,影響她的成長發展。主診醫生曾表示,豆豆站起來走路的機會不大,但父母和豆豆沒有因此而氣餒和放棄,積極地進行復康訓練,平日也會學習獨立完成事情,盡力嘗試。
影片中,豆豆堅持自己衣服、穿鞋子,「媽媽,你相不相信我可以自己換衣服?我自己輕輕鬆鬆就能換了。」
過程中腳步蹣跚,每一步都走得很費力,她慢慢爬上櫈子,腳沒有力不小心跌在地上,不單沒有哭鬧,反而擔心媽媽等太久「對不起,我怕你等我」。媽媽回應說「我不等你等誰。」
片段一出,網民被她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感動,紛紛向女童加油,大讚懂事,「有媽媽的愛,就是動力,冷管他人七嘴八舌。小女孩十分懂事也很可愛」;「小妹妹好叻女,放心無論等幾耐你媽媽一定會等埋你。」
媽媽表示,每每跟孩子出去,別人看到豆豆的反應和知道是腦癱,都有奇異的目光和說話。希望大眾不要歧視腦癱人士,亦不要可憐,孩子一定會慢慢好起來的。
腦性癱瘓引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根據香港大學兒科及青少年醫學部兒童腦病中心(CBC)資料所示,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是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主要表現爲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傷殘情況。
腦癱的病因很多,既可發生于出生時,也可發生在出生前或生後新生兒期。
- 家族中有腦癱患者;
- 早産兒,特別是明顯的早産;
- 母親多次妊娠;
- 低出生體重兒;
- 出生時或新生兒期嚴重缺氧、驚厥、高膽紅素血症及腦出血等;
- 智力發育落後。
腦性癱瘓的治療
治療原則:
-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嬰幼兒運動系統處於發育階段。早期發現運動異常,儘早加以糾正,容易取得較好的療效。
-
促進正常運動發育、抑制異常運動和姿勢:按小兒運動發育的規律,進行功能訓練,順序漸進,促使小兒産生正確的運動。
-
綜合治療:利用各種有益的手段對患兒進行全面、多樣化的綜合治療,除針對運動障礙進行治療外,對合併的語言障礙、智力低下、癲癇、行爲異常也需進行干預。還要培養其對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及將來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
-
家庭訓練和醫生指導相結合:腦癱的康復是個長期的過程,許多的治療需要在家庭裏完成家長與醫生的密切配合很重要。
功能訓練:
-
軀體訓練(physical therapy, PT):主要訓練粗大運動,特別是下肢的功能,目的在於改善殘存的運動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勢反射,誘導正常的運動發育。常用的有Vojta、Bobath等方法。
-
技能訓練(Occupational therapy,OT):訓練上肢和手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並爲以後的職業培養工作能力。
-
語言訓練:包括發音訓練、咀嚼吞咽功能訓練,學會用鼻呼吸並訓練小兒聽力及視力,如有聽力障礙要儘早配置助聽器,有視覺障礙也應及時糾正。
資料來源:海客新聞、香港大學兒科及青少年醫學部兒童腦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