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乖」的孩子 ︳ Kelly媽媽

2022-03-25


不少人聽過佛洛伊德把人格分成本我(l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本我」是比較原始和動物性的部分,當嬰幼兒期的孩子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以哭鬧來表達,是「本我」的表現;及至四、五歲,孩子開始從父母和學校學習規矩(rules),內化了甚麼行為會得到愛和讚賞,正式開始發展「超我」的部分,也就是道德觀念(morality)。

帶着「超我」要求生活

驟眼看守規矩、有道德觀念的兒童似乎是很多家長、老師眼中最心儀的孩子形象,容易管教,在朋友間或公眾場合不會令人尷尬「無面」。的確,社教化過程對小朋友學習於群體甚至將來在社會生存非常重要,不過,我們也可以想像,四至五歲孩子剛開始發展「超我」部分,「本我」必然還是存在於體內,蠢蠢欲動,總會間中以「任性」、「鬧情緒」等行為表現呈現,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正常、普遍的情況。

換句話說,經常鬧脾氣、搗蛋、自我中心、不守規則的孩子當然值得家長留意,是否需要合理界綫(boundary)去幫助他們建立「超我」;然而,過猶不及,「太乖」的小孩可能也需要家長留意,為何孩子需要這麼早抑壓自己的「本我」。當小孩經驗到有時自己「唔乖」原來也可以被接納、繼續得到愛,這個觀念對他們的自我形象,以及自我要求有關鍵影響,他們會明白原來不用完美也可以生存,也可以放鬆享受關係。

扭計不等於「無家教」

臨牀上輔導的經驗讓我看到,不少成年人因為有很多「應該」(should)的要求放在自己身上,道德感很高,反而承受很大壓力。經回顧疏理成長片段後會發現,他們通常於童年時已經開始帶着較緊的「超我」要求生活:或者是因為在單親家庭內成長怕被僅有的家人遺棄;或者是照顧者太嚴厲令小孩不敢異議;或者是孩子知道家庭面對重大困難如失業、父母婚姻不和,令他們要求自己完美,希望討好父母,挽救家庭。單單想像以上情景已經令人為當中的小孩感到心痛,他們的「成熟」表現是因着焦慮感而發展的,提早變成「小大人」,其實內心孤單無助、缺乏安全感。

有句「潮語」說,「自己唔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雖然好似有點不負責任,不過正面地看,家長們的確有時可以放開子女令自己「無面」的焦慮和因果設定,有時候,小朋友天性就是會扭計搗蛋,不等於「無家教」!

作者︰Kelly媽媽(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熱門文章

「恭喜 發奮 」|梁紀昌
03-08
小學決定你的人生基礎 請好好珍惜時間|梁紀昌
03-06
兒子被診斷患 自閉症 極心痛 每日尋找各種療法令人疲累 不如學懂接受令自己釋懷
02-24
兒童情緒|如何減輕 搬家 時為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
09-20
教育孩子|孩子打人後的正確處理|何基佑
06-29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家庭 獎勵 ,是善給愛,是對達到目標的祝福和肯定|尚瑞君
2024-05-01
成長之前︳孩子青春期前家長要做的6件事 建立恆久親子關係關鍵期
2024-04-30
當孩子抱怨不喜歡學校老師時,怎麼辦?|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2024-04-30
死亡教育 可以從小開始?給家長的兒童生死教育理論及方法|慈慧幼苗
2024-04-30
努力一次看看|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2024-04-2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