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從「疫」境中掌握 理財 小智慧
2022-04-22

新冠疫情至今已兩年多,相信社會不同階層人士在生活、家庭,以至身心各方面均感受到林林種種的挑戰。事實上,我們亦不能忽視疫情對小朋友所帶來的影響。小朋友正處於學習黃金期,但在疫情中卻要適應停課復課、遙距上課、課外活動大減、沒機會與同學朋友遊玩,甚至連日常生活中接觸金錢及消費的機會,如與同學一起放學後買零食、乘車回家等,都變得遙不可及。根據英國劍橋大學教育學院學者Dr. Whitebread 和Dr. Bingham 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1],孩子自七歲開始便擁有 理財 觀念和能力,奈何疫情令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理財的機會。
另外,電子貨幣愈見普及,網上消費在疫情下更大行其道,這些轉變令大家的生活更便捷,但小朋友接觸現金的機會減少,購物不會感到「肉赤」,對金錢管理的概念較為模糊,所以家長更應早日向他們灌輸正確的金錢及消費觀。
在停課期間,家長可嘗試尋找網上資源讓小朋友在家中也有機會汲取理財知識,把握學習黃金期,例如宏利香港早前便與社區夥伴聖雅各福群會攜手,在「學無紙境」助學計劃下推出「智能理財精英學堂」,讓基層學童在學校特別假期期間安在家中學習未來技能、提升理財及科技知識,同時亦利用不同數碼工具,讓小朋友在結合理論與實踐的體驗中學習,包括基本編程知識,以及各類金融科技與電子貨幣及其用途等,並在日常生活模擬場景中,運用融合設計思維、思維導圖等工具的虛擬實境技術。而除了網上學習,家長倘若希望從日常生活入手,讓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理財能力,也可參考以下三個小秘技:
秘技一:了解「需要」「想要」大不同
小朋友的「收入」來源,離不開零用錢或利是錢。問一下身旁的小朋友如何運用這些「收入」,相信不少小朋友會希望買得自己的心頭好、玩具、遊戲等。此現象反映出他們未必可清楚分辨「需要」和「想要」的概念,如果家長想在生活中向孩子灌輸相關概念,大可嘗試多與子女一起選購日常生活用品或甚是抗疫物資,並在過程中分享一下「需要」和「想要」消費的價值和意義,讓小朋友從生活小節中掌握概念,開展謹慎理財的第一步。
秘技二:掌握「虛擬」與「現實」的金錢概念
疫情下的社交距離管制大大改變了大眾的消費模式,網購和電子支付成為主流,隨著電子錢包愈趨普及,家長亦習慣以八達通形式讓小朋友支付交通費、雜費,但由於小朋友較難感受到電子貨幣的增減,相對地理財概念並會變得較為薄弱。家長不妨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讓子女使用現金支付,讓他們認識貨幣及計算金額,做個精明消費者。另外,家長也可把握新一輪消費券發放的機會,讓小朋友協助記錄有關開支,再對照實際消費項目及金額,逐步掌握「虛擬」與「現實」的金錢概念。
秘技三:「 理財 小專家」RPG
一個家庭固然有不少開支,尤其疫情更帶來不少突如其來的額外支出,但小朋友一般對「家庭開支」毫無概念。如果家長希望令小朋友更明白家中處境,了解家庭開支項目眾多,學習量入為出,也可嘗試與小朋友分享過去一星期的各項日常開支,讓他們化身成為家中的「理財小專家」,計算和規劃一下家庭資源與開支,再從中學習理財概念。一方面讓小朋友代入家長的角度,另一方面讓他們從生活中實踐理財概念,了解如何平衡收入與支出,並逐漸培養儲蓄的習慣,為未來預算中或突如其來的開支作好準備。
疫情不論對成年人或小朋友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家長除了為自己作好理財規劃,同時亦應了解孩子所需,尋找適當的渠道或機會,讓他們及早學習正確的金錢觀念,從小便養成良好的儲蓄及理財習慣。家長們可由現在開始嘗試這三個小秘技,讓孩子及早學習理財規劃,並在成長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理財能力,為未來提升「理財抗逆力」。
作者: 吳清發
宏利副總裁兼香港及澳門退休業務部主管
[1]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personal-finance/why-we-need-to-teach-kids-about-money-2021-10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