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還童非好事 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確診要及早

2022-07-22


認知障礙症:徵狀如漸進式「返老還童」

認知障礙症又名「失智症」或「腦退化症」,是一種持續衰退的危疾、年長人士常見的腦部疾病。簡單來說,人的腦細胞在成年後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但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腦細胞死亡速度比正常快,令腦功能嚴重衰退,一開始會失去短期記憶及對語言表達和理解出現困難,隨着認知能力繼續下降,對辨認人物、時間及方向感到混亂,甚至完全喪失個人自理及社交的能力,永久損害認知能力。

根據統計,現時全球每3秒便有1人確診認知障礙症,而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1名患者,85歲以上患病比率更高達3分1*;80歲以上更有近兩成至3成人患上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症。

*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智友站,及 Parkinson’s Foundation

 

老了就有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主要由3大類型引致,比例如下:

阿茲海默病:佔整體個案7成;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因中風或慢性腦血管栓塞引起,約佔整體個案兩成;
其他原因:如柏金遜病、腦部創傷、腦腫瘤、情緒抑鬱、營養不良、甲狀腺分泌失調及藥物中毒等。

未能根治:可靠藥物延緩衰退

一旦出現腦退化徵狀,便應儘早找醫生作檢查,透過血液檢驗、行為評估、智能測試、腦部磁力共振造影檢查或正電子掃描,診斷及評估病情的嚴重性。目前,醫學界仍未有根治腦退化症的方法,仍可透過處方藥物,減慢患者腦細胞的死亡,延緩退化。其中兩種常用藥物包括:

膽鹼酶抑制劑:促進患者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對控制早期和中期認知障礙症有一定功效和幫助。
美金剛胺:主要針對中至後期的腦退化症,幫助保護腦細胞,避免受神經傳遞物質谷氨酸的損害,減慢病情惡化。

除此之外,醫生還會視乎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況處方不同的藥物,以改善失眠、緊張、抑鬱、幻覺和妄想等徵狀。最近,還有一種全新的針對阿茲海默病的藥物面世,專治早期的程度,溶解構成疾病的病變的澱粉樣蛋白斑塊,以延緩病情。

柏金遜病 腦部退化肌肉不受控

柏金遜病同樣是慢性腦部衰退的疾病,其成因是由於腦幹內的「黑質體」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多巴胺」,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導致肌肉不受控制,例如手腳不斷抖動、因肌肉僵硬令動作遲緩或步履不穩,也會影響口及面部肌肉協調,變得木無表情,連說話表達亦出現問題。

長期食止暈藥 增加患柏金遜病機會

大部分柏金遜病屬原發性,確切成因未明,暫時只知道與年老和遺傳有關,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以上,但約有1成患者在40歲前發病。個別的疾病或頭部受傷,例如長期服用止暈藥、金屬中毒、腫瘤、腦炎、中風及腦部受創等,也有機會增加患柏金遜病的機會。

 

為何柏金遜病病人感「渡日如年」?發病衰退 非一朝一夕

柏金遜病並非突發性疾病,病情是會逐漸惡化的。當病情轉差時,病徵會由一邊身發展至兩側、步行時腳部不能提起,甚至失去平衡力,容易跌倒,患者會以急促的「碎步」走路,以保持重心。當病情進一步惡化時,患者即使在服藥後,亦有可能出現不自主動作,當藥力失效時,更會完全失去活動能力,甚至說話不清、吞嚥困難。按患者的退化速度,由病情轉差至失去活動能力,可快至3、4年,亦有可能長達10年以上。

不能逆轉 無法自理

柏金遜病會令中央神經系統逐漸衰退,構成永久性損害,嚴重柏金遜病患者如果在無人協助下,無法完成日常活動:如洗澡、穿衣、進食、如廁、上牀或下牀、就座或離開座位等。

柏金遜病不可根治 用藥及植入刺擊器舒緩

柏金遜病是因退化而起,目前的治療方法只能治標,主要是透過藥物舒緩病徵,
假如情況嚴重至無法用藥控制,可採用近年新引入的微創深層腦部刺激手術。
微創深層腦部刺激手術:醫生會在患者頭頂鑽開幾個小洞,把電極植入預定的腦組織內,再透過電綫連接到植入肩膊或胸前的刺激器。原理是利用刺激器釋出電流,刺激腦部組織,藉此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這種技術在外國已相當成熟,許多研究報告亦證明其功效顯著,但由於刺激器須植入體內,患者初期或會感到不適或不習慣,而刺激器亦跟心臟起搏器一樣,須定期更換電池。

資訊由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醫生審閱

延伸閱讀:

認知障礙症 柏金遜 年紀大易中招 提早籌備醫療規劃更安心

父中作樂|疫下 DSE 家長也有壓力|笨泥爸爸

【中大研究】認知障礙症患者 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較高

【美國研究】ADHD兒童患柏金遜症或類似病症的風險較高

 

熱門文章

讀寫障礙|寫「鏡字」等如有讀寫障礙?|戴公主
12-16
名人專訪| 譚凱琪 :「我是愛演也會演的媽媽」 透過戲劇引導女兒學習興趣 推崇傳統學校培育好品德
02-29
名人專訪|感激老公配合工作日夜輪更照顧初生兒 余香凝 :成為媽媽是幸福的「犧牲」
12-20
SEN|言語治療師: 語言詞彙不足 影響溝通學習 協康會自家製Boardgame從遊戲中訓練
09-12
創業媽媽|辣媽CEO張慧敏進軍飲食界 與子女一同創業:希望用我的經驗,教他們做好一件事
09-24

危疾3大殺手 定期檢查是最好預防
2022-07-29
糖尿病每7秒死1人 嚴重併發或要截肢
2022-07-29
香港第一殺手大腸癌 年過50最高危
2022-07-29
乳癌是死亡癌症頭3位 10 個高危因素要警惕
2022-07-29
有鼻鼾就有睡眠窒息? 8個中招徵狀要留意
2022-07-22
冠心病年輕化 預防心臟猝死需定期身體檢查
2022-07-22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