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不定的可以是SEN、專注力不足的可以是SEN、情緒容易暴走的也可以是SEN,頓然間,任何人都有機會是SEN。聽畢我這番話,Ricky笑笑,他覺得每個孩子其實都有他們的獨特需要,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最重要是真正知道孩子的處境,他們正面對甚麼,照顧者要如何應對及拆解。「人腦很有趣,我曾在一次腦神經科學家聚首的conference中,聽到他們指世上根本無人『正常』,每人都有着差異優缺。資優生有他的SEN特質,SEN小朋友亦有他比較強的地方,問題是我們能否拿捏其中,提供適當訓練。」Ricky說。
Ricky(陳惠良)是腦科學與思維教育學院課程總監兼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兼職導師,見盡不少來求助的父母,他們有些想知道孩子是否SEN,有些則想知道孩子是否資優生。「為何我一直想推廣腦科學知識?因為自從我認識了,就更加明白每個人的處境,變相有利我和他們相處。比方說有一個孩子,他總是不聽從身邊人的指令,甚至做相反的事,很多人一定會覺得他玩作對、唔聽話,認定這個孩子不受教,大人此刻情緒好易爆,想對他發火責備……不過如果我告訴你,他就像一個吃錯東西後不適嘔吐的小朋友,你會責怪他嘔嗎?當然不會,因為你知道他不是存心弄污地方,而那位孩子都一樣,他不是刻意針對任何人,而是他無法控制,一切都源於腦袋作祟。」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找對的方法和SEN孩子相處。
概括而言,左腦管理理性,好奇心、理解力、邏輯、計較、辯駁;右腦掌控感情,想像力、同理心、敏感,每個腦區掌管不同能力。就腦部概念而言,由出世到死亡都有改變的機會,最顯淺的說法,就是哪個腦區用得多,該方面自然得到較好發展,愈用得少的腦區則會萎縮,套用在SEN小朋友身上,就是哪方面功能較弱,就要幫它強化。「我曾經有個很不喜歡和人相處、經常跟人起衝突的學生,別人通常會說『讓他少一點社交活動吧』,那豈不是無法訓練他這方面的功能?於是我每天請他和人合作十秒,哪怕只是說句hello又或多不情願,都要持之以恒,這樣就可以不斷運用他的右腦,然後再逐步加強社交機會,該腦區自然得到強化,改善社交能力。」Ricky指,所有訓練都應該套用到日常,而且循序漸進,最重要是照顧者了解孩子有哪方面的特性,不要用錯方法,否則只會令其狀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