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2
最近接到一位家長的查詢,說孩子遇到一點事情總愛哭,懦弱不堅強,很希望幫孩子調整過來。我跟家長做了一個比喻,如果今天你遇到小偷,他不但搶了你的財物,還把你推倒受傷,回到家時,你會和家人分享嗎?
或許有人會說,不分享,因為分享也無補於事,他們也幫不了我,更怕他們幸災樂禍。我想說的是,如果選擇不分享的人,其實內心深處是如何看待家人的角色?難道天生就是這樣價值觀? 並不是,是因為他們經歷過「分享過不良感受」。
當然,有些人會選擇與家人分享,但如果家人給你的回應就是「不要哭,傻孩子,小事,沒甚麼大不了!」,你又會有甚麼體會?再者,如果這樣的回應不是一次,而是持續發生,最終你會產生甚麼想法和價值觀?
床蝨危機襲香港 即睇4招滅床蝨方法食1種蔬菜令「三高」消失
你認為的小事,只因你經歷過和面對過,但對於他人來說,這就是大事。
根據研究指出,當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引發負面情緒時,大腦將會被杏仁核接管和掌控,使得本來負責決策,抑制衝動和判斷的前額葉喪失功能,而杏仁核更會開始搜索過去的情緒記憶,根據過往經歷養成的習慣模式或本能模式來作出反應。
所以為何當一個人有情緒時,我們不停對對方講道理,根本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為壓根聽不進去,進去也消化不了,因此,作為家長必須把以下這句話牢記:
「先冷靜情緒,才處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