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穿梭在不同的班級與年級代課,常常會有一個感慨,現在的孩子真的很聰明,很懂得享受人生,不會太要求自己,這應該是在不餘匱乏成長的環境下,得過且過的心態吧?
既然要寫功課,認真的把功課寫好比較好?還是隨便寫一寫有寫就好?既然要唸書準備考試,是認真的用功讀書比較好?還是隨便看一看有念就好?很多在學習上比較沒有成就的孩子,真的不是比較笨,而是他們沒有把花用在讀書與學習上的時間,做最有效率的安排與應用。
Oh!爸媽《國際學校教育博覽》2023|立即登記康子妮先後送兩子出國留學不捨落淚
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這本書中提到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你的一點小改變、一個好習慣,將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父母要培養孩子「 既然要做,就要做好 」的習慣,而不是敷衍了事混得過去就好的態度,才不會得過且過的虛度人生。
大學畢業後,我有一段時間在升大學補習班當高三物理班的帶班老師,那時有學生跟我說:「老師,我以後一定會念高四班!」
我很驚訝地問他:「你為甚麼會這樣想呢?」
他說:「因為我們讀楊梅高中的大多數都會重考啊!」
我說:「可是你從高一補習補到高三,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在學習課業上,為甚麼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呢?」
他說:「這就是我們的素質比不上老師念的武陵高中啊!」
那時我真的以為是他的自信心不足,現在回頭去想,卻覺得是因為他投注在學習上的時間,並沒有發揮出該有的效率與效應。
雖然補習了,卻沒有在補習時真的把不會的學會、讀通;雖然寫參考書和評量了,卻沒有真的明白這些評量和參考書要學習的東西是甚麼?而只是盡量把答案記下來,甚至有些人直接抄答案。很多做了重複練習的孩子成績卻不見得有起色,原因都是出在這些問題上嗎?
沒有要把事情做好的自覺與自信,而只是花時間敷衍與應付,覺得有做就可以對父母交差似的孩子,這樣過他的學習人生,不是很浪費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