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13歲港產小飛魚吳卓恩:「我想成為下一個何詩蓓!」 遺憾媽媽未能見證獲獎時刻
2024-01-01

回想起來,筆者由小學到中學,在班上的排隊位置從來沒有跌出過前三(若換成是成績,這應該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吧!),可想而知本人有多「高」,但訪問當日看着比自己矮一個頭的卓恩游泳,那無比堅定的眼神,顯然她沒有因為自身殘疾而感到自卑,反而在游泳池中找到屬於她的自我價值。今年杭州亞殘運結束後,香港殘疾人游泳代表吳卓恩這名字你不可不知。
飛魚背後:一位努力的小妹妹
九月下旬杭州亞殘運舉行前夕,偶然在facebook見到一篇有關「13歲小飛魚」的文章,好奇心驅使之下便點了進去,然後看到了卓恩怎樣備戰亞殘運的種種,覺得這位妹妹的努力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學習,便決定待她完成比賽回港後嘗試邀約訪問。
然而過了不夠一個星期,便在新聞上看到卓恩的名字,原來這位女孩替港隊取得了第一面獎牌。深知她獲獎後應該會收到不同的訪問邀請,筆者也不敢怠慢,立即拿起手機聯絡發出邀約。慶幸過程比想像中順利,成就了這次與她、卓恩爸爸和負責執教游泳的江俊賢教練(江Sir)會談。
卓恩自三歲開始習泳,因患有輕度侏儒症,家人希望透過游泳來改善她的情況,提升身體機能。「當時諮詢了醫生的意見,建議針灸或游泳。作為父母,當然不希望子女承受皮肉之苦,於是我們便選擇了後者。」卓恩父親解釋道。
卓恩父母起初只是把游泳視作物理治療和興趣班,以鍛煉身體為出發點,談不上專業訓練,亦沒有想過女兒要在這方面取得任何成就,「初初她跟主流泳隊訓練的時候,永遠都是最後一名到終點。不論她怎樣努力,始終手腳比別人短,人家游一下已經等於你游兩下的距離。」
雖說盡力就好,但難免會感到灰心,「還記得她問『我那麼努力,為甚麼仍然是最後一名?』,我跟她說『比賽不是一定要拿獎,能夠完成比賽,便當吸取經驗。你堅持到最後,這不正是體育精神嗎?』,當下全場人都為她的堅持拍掌。」
卓恩坦言初時因為辛苦、怕輸而對游泳感到抗拒,並曾向家人抱怨「我不想再學下去」,是後來才慢慢對游泳產生興趣。
她認為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需要做大量的有氧運動,因為她的肌肉耐力較弱,變相會非常吃力,「要成功克服,就必須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