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樂在社區音樂會:春之狂想曲 貼心安排支持SEN觀眾 以美妙樂章傳遞共融
2025-04-30

香港管弦樂團與太古集團於4月19日攜手呈獻了一場別具意義的「太古樂在社區音樂會:春之狂想曲」,以促進社會共融為宗旨,特別為特殊教育需要人士(SEN)及其家庭打造了一個溫馨友善的音樂空間。來自各非政府組織及學校的逾1,300名觀眾參與其中,包括550多位特殊教育需要人士及其家人,共同見證了音樂如何跨越界限,連結人心。
演奏4首經典狂想曲
音樂是超越言語的藝術形式,不但能為特殊教育需要人士提供了抒發情感的管道,更可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專注力與感知能力。是次音樂會以「春之狂想曲」為主題,精心挑選了四首充滿生命力的經典狂想曲,包括李斯特第三匈牙利狂想曲、歌舒詠《藍色狂想曲》、皇后樂團(赫什改編)《波希米亞狂想曲》, 以及安納斯古第一羅馬尼亞狂想曲,每一首樂曲都滿有春季生機盎然的感覺,為觀眾帶來了活力與希望。
- 年輕且極具魅力的女指揮家景煥領著樂手表演。
- 鋼琴家黃慈參與演奏,為觀眾帶來一場充滿生命力的音樂之旅。
- 許多家庭投入欣賞音樂會。
- 全程保持穩定光線,避免因光線變化影響對光線敏感的SEN觀眾。
- 這場音樂會最動人的地方,不僅在於精湛的演奏,更在於它展現了音樂如何突破界限,讓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觀眾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
細節安排貼心 支援SEN人士需要
為了確保每位觀眾都能舒適自在地享受音樂會,主辦方在細節十分貼心。音樂廳內維持穩定的燈光環境,避免光線變化對特殊需求觀眾造成不適。現場採用寬鬆的入場規定,理解並包容觀眾可能因音樂刺激而產生的自然反應。特別設置的「冷靜區」為需要調節情緒的觀眾提供了一個安靜的休息空間,讓他們可以在準備好後重新投入音樂會。
來自各大學的義工團隊在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不乏修讀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運用所學為觀眾服務。他們在演出前一個月就參與了由資深社工主持的專業培訓,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特殊需求觀眾。
「過來人」家長分享 助SEN孩子適應社會
音樂會由一位港樂樂手同時是特殊需求兒童家長作主持,他以親身經歷分享養育自閉症孩子的心路歷程,指出自己深刻理解作為自閉症孩子的父母所面臨的挑戰,明白孩子可能會發出不尋常的聲音並在公共場合表現得不一樣。他又鼓勵其他家長,與其讓孩子長期居家,不如帶他們多接觸外界,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逐步適應社會環境,也讓大家更理解接納與包容的真諦。
精心設計節目埸刊
精心設計的節目埸刊同樣體現了主辦方的巧思。色彩繽紛的版面不僅介紹了演出曲目,更附有可愛的表情貼紙,鼓勵觀眾用貼紙表達聆聽每首樂曲後的感受。手冊中還以生動的插圖說明音樂會的各種特別安排,並預先介紹音樂會中可能出現的互動,例如每首樂曲結束時,現場都會響起掌聲,幫助特殊需求觀眾更好地理解和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