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 推自主學習 3大教學優勢 媲美國際學校
2025-06-30

日日為做功課、溫習,上演親子拉鋸戰?「陪太子讀書」令你懷疑人生?其實,要孩子投入學習,獲得最大成效,首先要從動機及興趣著手﹗位於馬鞍山的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近年更新教學模式,加強學生主導的元素。學生視讀書成為「自己的事」,反而學得更輕鬆,成長空間自然無限。
「我們希望為固有的教育模式拆牆鬆綁﹗」校長侯達燊博士有此想法,原因是眼見家長、學生都深陷學業壓力困境。「學校應該突破框架,減輕學生的家課負擔,從根本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
學生主導建構學習
侯校長解釋,提升學習動機的關鍵,是在課前、課中、課後的學習歷程中,容讓每名學生發揮獨一無二的想法,從而使他們更願意思考及發掘知識。例如中文科教授「比喻句」時,老師會先讓學生預習,回家找一些樹葉,帶回學校觀察:「這片樹葉像甚麼?」由於每位同學撿到的樹葉不同,他們的聯想也各有特色,腦海中會浮現出十多句比喻句﹕「有的樹葉像一艘小船,有的像一顆心」。
學校又運用「自學筆記」推動自主學習,讓學生自由發揮,做多做少,全由他們決定。家課再不是家課,自然也不會被視為負擔。
以一年級中文科為例,課堂上會實行繪本教學,老師會引導學生,在「自學筆記」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主角。其中一本主題繪本是《我的老師是怪獸》,課後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想像,以多種多樣的詞語去演繹「老師」的外表,寫在「自學筆記」中。有人可能會寫「我的老師像小貓」,或寫「我的老師像皇后」。
學生自發寫170個詞語
有時候,老師會就某個主題教授幾個詞語,但不會硬性要求學生抄寫,而是讓他們在「自學筆記」中自由地寫與主題相關的詞語,不限數量。寫得最多的學生會有機會設定下次主題,有學生就曾提出以港鐵站名稱為題。
曾有家長表示,孩子自發寫超過170個詞語,仍樂此不疲。「學生會自發用各種方式來搜尋及學習更多詞語。」侯校長舉例,當學生要寫與「點心」有關的詞語時,會想到從酒樓的點心紙抄寫。
正向鼓勵提升學習動機
提升學習動機之另一關鍵,就是老師的正向鼓勵。
有別於傳統要求「錯字必改」的嚴格規範,「自學筆記」不會強制學生反覆修正。老師僅在錯別字旁標註正確寫法,避免學生因「寫得愈多錯得愈多」而抗拒去寫。再加上,學生所交的每份「作品」,老師都會精心撰寫評語,更能激勵學生持續學習。
有效的鼓勵更需配合高度展示,老師會將學生的「自學筆記」印出來,貼在課室門外。「作品被同學看得見,產生認同感,學習動機也就會增加,即使本身語文能力不高的學生,亦願意寫更多字詞。」侯校長說。
自主學習有利發展高階思維
別以為「自由」就代表程度較淺,侯校長強調,拆走教學的「框框」,由學生主導學習,其自學能力亦會隨之而增強,掌握的知識技能自然更廣更深。「我們沒有硬性規定學生要在橫線、格子上寫字。他們可以用多樣化方式去表達,包括以概念圖整理所學,當中涉及高階思維訓練。」
「有些高年級學生,較有組織能力,也有自己的想法,會以各種更深入的方式在『自學筆記』中表達知識。他們在整理資料方面有豐富經驗,升中後學習效能自然更高。」侯校長形容,「學生主導」是一種與時並進的教學模式,有助於培育學生的創意、組織力,應對未來挑戰。「對於他們的成長階段來說,這些比分數更重要。」

為配合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學校於一年級採取多元化的進展性評估,全面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評估涵蓋各科每個單元,並細分認知能力、知識掌握、技能運用及學習態度不同範疇,讓老師及家長都能全方位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提供適切支援。校方正規劃將此評估模式逐步擴展至其他年級實施。
教學不輸國際學校
學校不僅傳授知識,更希望學生能建構自己的想法並展示成果,為此引進國際學校常見的Open House活動。「他們可自行選擇中、英、數或常其中一科,並分組運用自己設計的方法展示該學科所學。」在準備過程中,透過互相熱烈討論與合作,學生的「4C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溝通、協作與創造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老師不會給予指示,而是由學生自主討論、提出想法,將課程內容轉化為生動的活動。」有小組設計夾公仔機作為家長參與活動的獎勵,有的則運用輪盤來進行修辭造句遊戲。學生整合已學知識,並運用技能與解難能力來呈現學習成果,在實踐中建構知識,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侯校長指,不少人對國際學校教育趨之若騖,主要是欣賞其強調自主探索、良好英語學習環境、有大量機會展示所學,而其實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都具備以上特質。「我們今年準備聘請第三位英語外藉老師,課後活動亦新增許多英語元素,校內亦有一些學生平日習慣以英語溝通。」侯校長補充。
AI時代的教育挑戰與機遇
學校又以「夢想、生命、科技」為中心來規劃各項增潤課程,如安排師兄師姐或不同職業人士為學生作分享,鼓勵他們探索未來各種可能性,敢夢敢想,亦鼓勵學生表達意見,例如有班代表在早會向校長反映想法,促成「動物嘉年華」等活動的舉辦。「夢想不一定是職業,也可以是願望,學校希望每個孩子都被看見,並獲得實踐機會。」
在生命教育及科技方面,學校與時並進,早年已申請優質教育基金開發元宇宙課程,未來又計劃將其轉型為AI課程,持續更新教學模式。面對AI技術的快速發展,學校並不禁止使用,而是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同時關注科技倫理問題,如版權意識與創作過程的平衡。
學廚藝增生活技能 促進親子互動
此外,今年學校更調整課時,增設泰式學習時段,推行各種書本以外的學習活動,包括桌遊、體能活動、生活達人課等新課程,讓學習不局限於紙筆,而是透過豐富學習體驗深化理解。
烹飪課程就是泰式學習時段的其中一項活動。侯校長指出,現今家長普遍傾向讓孩子專注學業,較少機會讓他們參與家務,導致自理能力不足。為此,學校回應家長提議,推出烹飪課程,不僅提升學生自理能力,更促進親子互動。
侯校長又認為,家長與參與同行的片段,對學生成長是重要的支持。「以前學校辦交流團,有校巴接送學生往返機場。近年開始,學校要求家長在機場接送孩子。他們可能會覺得麻煩,但我們解釋堅持原因。其實這些接送的情境,對小朋友來說十分重要。」有家長明白學校用意後,特地準備好LED燈牌去接機,為孩子留下難忘回憶。
家校合作 共同支持學生成長
學校強調家校合作,與家長保持緊密溝通,不少家長都願意定期到校擔任義工,進一步為學校營造出大家庭般的溫暖氛圍。
育有一對正就讀小二的雙胞胎兒子的家長Mon,便常常回校當義工。她表示,兩名兒子在一年級時插班,受到老師愛心引導,短短三星期就已融入校園生活,每天都期待上學。
Mon認為,老師在「自學筆記」上用心寫的評語對孩子影響深遠,能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他(細仔)小一時曾花三小時查字典找七個字。」最讓她欣慰的是,孩子每天回家都會主動溫習和做功課,甚至要求媽媽購買額外練習。
另一位家長義工Yamaha,兒子同樣就讀小二,個性較為害羞,但在老師的鼓勵下,逐漸願意嘗試新事物,自信心明顯提升。最近一次考試,兒子雖然答錯題目,但能樂觀地說:「不要緊,今次我錯了,下次就學到怎樣答。」這種積極態度讓Yamaha十分感動。
Yamaha提到,兒子回家後會將「生活達人課」所學應用於生活,甚至提醒媽媽煎魚時強調步驟細節,像「抹乾鑊、燒紅鑊後稍等,再輕輕放魚」。「他現在會主動分擔家務,看到媽媽疲倦時,便主動幫忙洗碗、吸塵、摺衫。」
文:陳淑安
圖:陳仲樑、受訪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