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堂】音樂造詣是這樣煉成的
2016-12-16

▲黃偉達博士說,小朋友扭計不肯學樂器,爸媽千萬不要勉強,可帶他們去聽演奏會,鼓勵他們做到表演者的水準。
學樂器,成為很多小朋友學校課堂或課餘活動的指定動作。有人學得開心,亦有人學得苦惱,不一樣的反應,源自小朋友對音樂、樂器的興趣。青苗琴行創辦人黃偉達博士綜合40多年的教授音樂經驗,認為先要吸引小朋友留意音樂,引起對樂器的好奇心,然後制定目標,讓他們從比賽及表演中取得成功感,自然對樂器愛不釋手。
熟悉的音樂引發興趣
「小朋友第一次來教室,我會隨手拿起樂器演奏他們熟識的樂曲,吸引他們注意。」黃博士邊說邊拿起小提琴即場奏出《我的驕傲》來,的確,悠揚的樂韻十分吸引,令人有躍躍欲試拉奏的衝動。當小朋友受音樂感染,決定學習之後,黃博士就會為學生制定目標,讓他們在音樂領域上展現才能。
「我會建議學生應考皇家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或中央音樂學院分別為中、西樂器學生設立不同等級的考試,向着目標一級一級考上去。」黃博士認為,爸媽平日可帶小朋友去聽國際大師的演奏會,看看高手們的演出,或讓他們參加校際、國際音樂比賽,「在比賽上看到人家贏得金獎,自己只得銀獎或優異獎,就會激發他們的鬥志,加倍努力練習,期待下次取得更好成績。」
傳承家族音樂細胞
對未接觸過樂器的小朋友來說,黃博士建議,喜歡西樂的話可先學鋼琴,因對音準的要求較高,可以為小朋友打好音樂基礎;至於中樂,可以選古箏,何況近年十分受女生歡迎。「鋼琴和古箏最多人學,其次是小提琴及二胡兩款彈撥樂器。」黃博士表示,他所教授的是抒發情感的古典音樂,有幾千年悠長歷史,因此他相信,每個人都承傳了祖先留下的音樂細胞:「我遺傳了爸爸的音樂喜好,聽到二胡聲音就會豎起耳朵來,我三個孩子卻承襲了爺爺的音樂細胞,鍾情鋼琴,紛紛當起鋼琴老師。」
▲黃偉達博士40多年來除培養大批專業音樂人才,最引以為傲的是90年將上海音樂學院考級試引入香港,並於2007年獲頒發「世界傑出華人獎」,藝術成就獲得肯定。
冷門樂器受重視
培養小朋友的音樂造詣固然重要,然而爸媽最關心的,必是學甚麼樂器有助入讀心儀的學校。黃博士直言,現在多了學生學冷門樂器,例如哨吶、小阮、笛子、笙、葫蘆絲、巴松管、中提琴、大提琴等,「那些名校如有中樂團、西樂團、管弦樂團,收生時知道小朋友懂得彈奏冷門樂器,通常都會優先考慮。」
繼續推廣樂團
黃博士20歲開始教樂器,40多年來教出無數音樂精英,現在仍然負責9個學校樂團,有感學生畢業後各散東西,他期望可以在每區的青苗琴行舞蹈室重組樂團,或者與大機構合作,以獲取大型場地作演奏練習及表演。「好像HQ這裏地方大,足夠容納一個樂團的人數,因此我們決定將九龍城的辦公室搬過來。」黃博士說,平日HQ新教室供學校音樂老師上課;星期六、日就輪到中、小學生,「這兒鄰近太子港鐵站,對大、小學生都方便呢!」
▲青苗琴行位於HQ 12樓全層,查詢2785 8807 / 2787 2693。
HQ
九龍太子蘭街450-454號
HQ 網址
HQ Facebook
部分攝影:黃頌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