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浸大推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畫 助社交焦慮患者克服恐懼

2021-01-18


社交焦慮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患者往往抗拒治療,令生活受到影響。浸會大學推出「自在社交」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畫,結合線上及線下服務,並採用虛擬實境技術,讓患者練習日常社交及面對陌生人,以克服恐懼及焦慮。研究團隊正招募六百名十八至七十歲患者免費參與,期望讓參加者的社交生活重回正軌。

社交焦慮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患者接觸陌生人或於公眾地方時,會表現不成比例的恐懼和焦慮,例如求職面試前連續數日失眠,或很抗拒面試,影響日常社交接觸。有機構於一五年統計,香港約有二十四萬個患者,但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合共只有約一千個,未能應付龐大需求;患者也抗拒治療,只有約百分之九會尋求治療。

有見及此,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去年開展「自在社交」計畫,並於今年正式向公眾推出為期十三周、結合線上及線下輔導的治療服務。當中有九星期是線上服務,患者每周透過網頁或手機應用程式參加一節單元,例如觀看個案示範影片、做練習及自我評估,了解為何會出現焦慮,以及如何放鬆。

線下服務包括三次面談及兩次電話跟進,其中兩次面談採用「虛擬實境(VR)暴露治療」,讓患者體驗五個日常社交情境,包括「參加求職面試」、「做口頭報告」、「上司評估工作表現」、「提出反對意見」及「在公眾地方喝飲品」。這些情境模擬真實環境及使用真人影像,患者戴上VR裝置後可與人物互動,嘗試應付緊張及焦慮,治療師及輔導員亦會提供協助。

計畫專門為港人設計,影片及VR暴露治療都採用廣東話,題材也以本地文化為背景。潘佳雁指,線上治療彈性大,患者可按個人步伐進行,VR暴露治療成本較低,方便治療師掌握治療內容,成效不比實境治療遜色,「特別適合不想被社會標籤或無法負擔傳統面談輔導服務的人士。」

研究團隊目前正招募六百名十八至七十歲的患者免費參與,他們須先透過網上登記,經初步評估及面談,並確定有社交焦慮;團隊亦打算在將來為約百名本地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提供培訓。

預計在二三年完成的「自在社交」計畫,獲研究資助局研究影響基金和浸大資助超過六百萬元,並得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人員提供意見,及與本地社福機構利民會和明愛全樂軒合作。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熱門文章

N班學費 |九龍區154間幼稚園 N班學費 一覽
08-01
直資名校 聖保羅書院小學 6.28小一學位申請簡介會 附報名方法
05-09
IB成績 VS 大學收生:家長與學生需知(上)|Edward Law
05-09
屯門3童黨打劫不果 圍毆放學少年幸熱心途人喝止 天眼建功警迅速拘人
05-09
24歲兒子高燒不退終揭患 血癌 媽媽一夜白頭:如果我倒下,孩子倒得更快
05-09

科大初創製軟餐3D打印營養食品 下半年將在院舍試驗
2025-05-06
AI時代 大學課程選擇攻略 哪些科目最具未來職場競爭力?|陳筱芬教育博士
2025-04-30
3自資院校超收內地生 珠海學院 佔比最高 蔡若蓮:會發警告信
2025-04-28
科大錄取11名 精英運動員 人數屬歷屆之冠 每人每年最高可獲逾10萬獎學金
2025-04-25
AI|嶺大研AI嬰兒保溫箱揚威海外 日內瓦發明展奪獎 菲國診所試用反饋正面
2025-04-23
VTC|職訓局下學年加學費5.5% 每年平均約3萬元 10年來首次調整
2025-04-16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