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與其不斷補習 不如主動學習│苗延琼

2022-08-01


從來我都不贊成過分依賴補習。我曾經遇過一個中四學生,她說一個星期有七個學科要補習,「這還不計學習鋼琴的時間!」我聽見後驚訝不已:「你還剩下甚麼時間去好好溫習?」「是的,我連睡覺時間也沒有。」她說。我可以狠批這女孩的成績一定不會太好,原因很簡單:一是她睡眠不足,二是她的學習太被動,不停地被塞進各科知識。

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有兩隻小貓,一隻拖着旋轉木馬轉,另一隻則坐在旋轉木馬的椅子上被第一隻拖着轉。牠們都接受相同的視覺輸入,但第一隻是主動探索這個環境,第二隻則是坐在椅子上被動地被載着跑,自己沒有主動權。

實驗發現,最後牠們的視覺發展變得非常不一樣:那隻主動探索環境的小貓有正常的視覺深度,被動的小貓則失去這能力。最後兩隻小貓被安排到一塊玻璃上的中間點上,下面一邊「看似」深淵,一邊「看似」淺平地。拖着旋轉木馬的小貓懂得選擇跳到「淺平地」上,而被動地被拖着轉的小貓只是隨機地跳下去。之後各種測驗顯示,在被動環境長大的動物,無法發展出恰當的視覺空間模式。

要達到「真正」的學習,大腦必須先對外面世界形成一個假設模式,然後將這個假設模式投射到現實環境中,並將這個假設模式所得的預測與感官所接受的感覺作比較,這樣經過不斷回饋、反思、修正後,才能學習得更好。

我唸中學時,校長曾提及一個很出色的學生:「他的學習秘笈,就是上課前先做預習。他上課的目的,只是看看有甚麼問題要發問,甚至挑戰老師。」

大腦只在專注、聚焦和積極參與時學習才會最有效。要了解一個新的概念,主動學習的學生會不停地把這個概念用自己的說話演繹詮釋,然後在不同的環境下嘗試修正應用。換言之,如果沒有花力氣去做深度的反思,學習就變得淺層,沒辦法在大腦留下任何痕迹,最後當然也很快退去。

所以,與其花金錢時間為孩子安排太多補習,不如鼓勵孩子把時間用在預習和溫習思考上,這一定更有成效。

作者:苗延琼

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電郵:[email protected]

 

星島網授權轉載

其他閲讀:

親子教養|對於天賦這回事

教育制度 的反思│苗延琼

熱門文章

育兒漫畫|養兒子省心秘訣 必要時可續命|牛媽彭小蹦
04-27
支持 比責備更能改變子女|Connie Walk
04-29
教養心得|摧毀孩子童年成長的10大禁條
04-27
兒童意外 | 北京7歲男童從高處 跳彈床 致5歲女骨折 法院裁定家長負全責 遊樂場承擔補充責任
04-30
冷血繼母判亡︱12歲女孩遭鎖廁所17天折磨斃命 生父助購1600粒瀉藥囚5年半
04-30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檢視 焦慮 來源,讓自己不要總是過度焦慮的面對孩子|尚瑞君
2025-05-01
會 運動 的孩子,更會讀書?|英國Leo老師
2025-04-30
前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梁振英的成長過程|梁紀昌
2025-04-30
支持 比責備更能改變子女|Connie Walk
2025-04-29
前美國總統夫人米歇爾的成長|梁紀昌
2025-04-2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