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情緒│如何識別情緒不穩的兒童及紓緩學業壓力|YM KIDS
2022-11-30

兒童不懂解釋和描述他們的情緒與感受,而傾向以行為表達情緒。當兒童出現情緒困擾時,亦經常會用行為去宣洩他們的不安與壓力,但筆者在臨床工作發現,很多情緒困擾的症狀容易被父母誤以為是發脾氣或反叛行為。若父母能夠及早覺察及介入處理,有助防止問題惡化,並妥善解決。
兒童傾向用行為表達情緒
一般情況,要識別兒童是否有情緒困擾;可以留意以下幾點﹕
情緒上﹕長期難過、情緒起伏大、煩躁或反應過份敏感
想法上﹕持續感到絕望,覺得自己沒用、內疚或自卑
行為上﹕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睡眠不定時、對事情不起勁、食慾不振、專注力與記憶力減退
如兒童正面臨嚴重的情緒困擾,除了以上的徵狀外,還可能會哭不停、抽動、坐立難安、東摸摸西摸摸,偶爾出現暈眩、頭痛、心悸、暴躁易怒等,還可能會出現重複性行為,包括搓手、搣皮、搣/咬指甲、拔毛髮、咬嘴唇、抓傷自己的身體和長期咀嚼舌頭等。
兒童情緒不穩時 父母的十大禁忌
筆者亦發現某些父母在面對情緒不穩的兒童時,會顯得更為焦慮,亦有些十分自責,更多家長難以承載兒童的情緒,選擇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來修正問題。然而,父母基於過份擔心、自責等負面情緒下作出的管教方法,大多數並沒有長遠效果。當兒童的核心需要沒有得到回應,情緒再次出現不穩時,父母更容易心生憤怒、失望與難過,親子互動形成惡性循環,演變成更糾纏複雜的問題。
因此,面對兒童的情緒不穩,父母有十大禁忌。包括﹕
1.父母情緒更激動
2.否定子女的情緒
3.說謊
4.不停地「講道理」
5.威嚇、拒絕
6.當眾批評指責和輕蔑
7.要求兒童在數到3,就必須停止哭泣
8.大聲責罵
9.武力鎮壓
10.利誘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