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容】信望愛
2016-11-17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報告認為,學生自殺非因教育制度,而是關乎精神問題,其中最常見是抑鬱症。情緒病或精神問題幾乎是自殺的必要條件,這是「阿媽是女人」的常識,報告得此結論難免令人失望。
求生是人的本能,為何人要尋死?答案是他失去了生存的意義。談到生存意義,不得不提猶太裔精神科醫生Viktor Frankl的故事。二次大戰期間,他被囚在納粹集中營。當大部份囚友都被惡劣環境煎熬至死,他卻能存活過來,依靠的就是內心的信念。他相信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的精神自由與心靈獨立,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方式去生存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除了相信自己有自主能力,Frankl另一個信念是對將來懷着希望。集中營的存活機會只有百分之一,當囚友相信自己會死在集中營,他們就會自我放棄,接着便很快死掉。Frankl身處其中,卻幻想自己有一天離開集中營,能夠站在教室的講台上,向群眾講述營內的一切。屆時那些痛苦的經歷,已成為過去,成為他所從事的心理學研究。
令他生存下去的第三個信念是愛。他留意到在集中營死不去的人,多是熱切盼望着和家人重聚的營友。愛與被愛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動力,單是掛念也能令人活下去。而他最享受就是幻想與被囚在別的集中營的妻子作精神上的交流。
信、望、愛,是生存的意義所在。我們的孩子也需要信、望、愛。他們須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有選擇興趣、學科的自由。他們須要相信,事情總有解決辦法,人生仍有很多機會。他們須要相信,身邊有關愛他父母、老師和同學。
「只要擁有一項生存的理由,就能忍受任何生存的痛苦。」這是Frankl在其著作《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引用尼采的一句話。
作者:張笑容
獲頭條日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