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關係】克服分離焦慮症| Hello Bonnie 國際親子台

2020-08-17


早前做了一個網上講座,內容主要分享小朋友的「分離焦慮」。起初以為因復課無期,這題目未必有迫切性,想不到竟有近百位家長報名參加。大家在講座中的踴躍發問令我明白,其實面對一刻都離開不到自己的小朋友,我們真的很累。我嘗試把講座中的3點常見誤解與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大喊」代表分離焦慮

  

談分離焦慮必要提的是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roy),Bowlby關注的是,0-1歲時嬰兒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的關係建立,如何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深遠的影響。簡而言之,若嬰兒時能建立安全依附,長大後不單會有更大的成功機會,而且亦更容易與朋友、伴侶建立親密關係。而Bowlby的門生Mary Ainsworth所進行的「陌生情境測試」(Strange Situation Test)中更發現,能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面對媽媽的離開,他們的反應是大哭,不過當媽媽回來時,很快就能平伏心情。相反,若孩子與媽媽的關係建立在不安全依附中的逃避型,孩子的反應才會是不哭不鬧,像沒事發生一樣。因此,孩子第一次面對上學分離或要離開媽媽,哭才是反映彼此的關係建立在安全依附上,故父母不用為此太過擔心。

他就是一刻都不能離開我

這句說話包含兩個不理想的狀態,第一是對孩子的不信任,第二是反映了我們自己的焦慮。孩子心思慎密,對我們非言語的溝通尤其敏銳。既然我們認定孩子不能做到,那孩子哪有成功的信心?其次是,當我們充滿擔心地送孩子到一個新地方,孩子必然的反應是加倍的擔憂,因為我們的反應告訴了孩子,這是一個令人擔心的挑戰。那一下不願離開緊緊的緊抱,是回應我們緊緊的握著孩子小手的自然反應。相反,當我們充滿信心與期待,愉快輕鬆地帶著孩子到新地方,孩子接收的訊息就會正面得多。

我要偷偷離開他的視線範圍

雖然偷偷離開孩子的視線範圍,可以免卻看到孩子嚎哭的一幕,但請不要忘記,這對孩子建立安全依附及克服分離焦慮毫無好處。試想像孩子的內心感受,連最親的人也可以不辭而別,又如何會感覺安穩?連最信任的媽媽也可以言而無信,又如何對他人建立信心?預先跟孩子說好什麼時候會離開、什麼時候會再見,想念我時可以做什麼,然後溫柔而堅定地跟他說再見。縱然第一、第二,甚至第三次也會看到他的眼淚,但往後的成長,若我們希望孩子活得快樂、懂得建立健康又親密的關係,那就別吝嗇這句再見。

孩子的哭聲,也許讓我們感到焦慮,但請別忘記這正是克服分離焦慮的過程!

 

作者: Hello Bonnie 國際親子台

其他閱讀:

【孩子留家防疫】最好玩的玩具? | Hello Bonnie 國際親子台

【培育快樂孩子】如何教孩子情緒管理?│Hello Bonnie 國際親子台

熱門文章

BB要抱住先肯瞓覺點算好? 把握黃金時間 7招建獨立睡眠習慣
06-05
0至6歲理想生長速度表 幼兒半年至沒有增重/長高 或是生長遲緩︱幼兒成長
03-04
媽媽分享︳ Trouble 2 的確好麻煩又難湊 女兒大了全部麻煩竟變甜蜜回憶
02-11
改名|新生嬰兒改名的4大禁忌
11-14
BB來臨了 ! 10幅向大眾宣布喜訊的幽默 相片
05-18

衞生署更新本港生長圖表 兒科營養師分析數據及使用要點︱註冊營養師糖果媽媽
2024-04-25
家長不應催谷 幼兒 學爬學行 行動與認知同步成長 過快礙語言發展
2024-04-06
接觸 雙語 有助提升幼兒智力 刺激大腦活動 增強決策解難能力
2024-04-01
父能量系列| 生病的孩子不是壞掉的蘋果|蘇飛正探險
2024-03-31
新手爸爸也會「產後抑鬱」 壓力來源/預防或改善
2024-03-12
父能量系列| 早產兒 長大不容易 成長之路佈滿荊棘|蘇飛正探險
2024-03-12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