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父母的心理分工和合作 |Kelly媽媽

2022-08-19


認識不少家長表達香港不是一個鼓勵或合適養育孩子的地方,指的尤其是工時長的文化,如果不把照顧孩子的工作外判給外傭,往往需要父母其中一方放棄全職工作,而很多時這會是媽媽的角色。

縱然社會已經進步發達,社會文化往往仍是父權結構,對女性/媽媽的形象存在固有期望,例如無私付出、溫柔忍耐、支持丈夫、撫育孩子。某程度上,這些期望容易被女性內化,然而這當中可能還是存在些許落差(gap),以致不少全職媽媽無意識地感到焦躁,有時甚至難以控制地對丈夫和子女傳遞莫名的怒氣。

如何可以改善全職照顧者的育兒焦慮,而夫妻間又可以如何配搭支持?

適時調動視角

首先,想起分工,必然涉及實質任務的分配,例如父親負責繳交子女的學費雜費、駕車接送子女;母親負責安排子女作息時間表、準備飯餸、陪伴子女閱讀睡覺。

實質的分工固然重要,可令日常育兒更有組織秩序,然而,不少夫妻未必為意心理上(mental)的原理和功用,如文首所提及,全職媽媽由工作場景轉換成為家居(domestic)的場景,心理上的失落感需要被覺察和消化,繼而接受新身分的認同,明白到即使有實質上的家庭任務分配,有時候丈夫因全職工作而遺漏了家庭任務,如因加班而無法晚飯後洗碗或周末接送子女,這時妻子便需要調動心理分工的視角,了解到縱然有不公平、孤單、疲倦的感受,事實上,這個家庭大體上是奉行「爸爸工作賺錢,媽媽照顧子女」的分工模式,以致有時實際任務分配的調動和靈活性,可以在心理分工的框架下被包容和接納,而不會產生妻子暗自在心里埋怨或向丈夫爆發怒氣的負面互動片段。

展示同盟信念

另外,分工以外就是合作,同樣道理,實際任務上的合作如父母一同在子女犯錯的現場,教導並開導子女情緒,是有效而良好的育兒方向,但假若其中一方如爸爸未必常常可以在現場和媽媽聯手運作,這時心理上的合作就可以派上用場:管教時,媽媽可以帶着爸爸的心理形象在心中,支取同盟的力量,又可以在言語間向子女表達父母站在同一陣綫的訊息——雖然只有媽媽實體在場,但父母二人的管教信念是一致的,這樣亦可以達到良好而有效的育兒效果。

作者︰Kelly媽媽(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8月9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其他閱讀:

親子教養|三類型父母 | Kelly媽媽

親子教養|學年完結回顧︱Kelly媽媽

熱門文章

陪伴 和真誠的交流勝過物質堆砌 6個溫暖小瞬間 讓孩子感受愛
05-02
會 運動 的孩子,更會讀書?|英國Leo老師
04-30
為何這一代的孩子那麼容易感到 無聊 ?|何基佑
05-07
攜2歲女Uniqlo貨架上大便 網紅爸讚店內氛圍:異常適合無痛排便 事隔一日道歉揭真相
05-09
秀茂坪安達邨少女穿校服墮樓倒卧花槽 清醒送院
05-08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親子教養︳學習北極因紐特人爸媽如何教子女 3招培養孩子控制憤怒 少發脾氣
2025-05-09
為何這一代的孩子那麼容易感到 無聊 ?|何基佑
2025-05-07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2025-05-06
戒 網癮 四大法則|梁紀昌
2025-05-06
祝福的力量|Grace正向教養師
2025-05-03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