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髮禁風波︱「髮禁校規」涉性別歧視? 美國校園用細節構建共融 移美港媽Vikey:恐懼源於無知,瞭解帶來勇氣!

2022-09-13


香港校園最近上演「挑戰髮禁」風波。事源某中學以不整潔及學校聲譽為由,禁止男生留長髮。該校中六生林澤駿,坦言自己有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在被威脅停學的壓力下,痛失長髮。林同學質疑校規涉違《性別歧視條例》,經平等機會委員會的調解仍未達和解,正籌備法律行動。

挑戰髮禁並非標奇立異,反而是一個絕佳機會,引起教育界對「跨性別」議題的理性討論。某些校規是否不合時宜?如何保護少數群體免受歧視?如何尊重彼此的差異?如何營造多元包容的校園環境?或許,我們可以適當參考美國社會和學校的普遍做法。

恐懼源於無知

相信大家對LGBTQ+(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性別存疑)並不陌生。港人酷愛的IKEA,多年來力挺LGBTQ+,除推出彩虹購物袋,更設計相關主題的梳化。「跨性別」即當中的T「transgender」,指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出生時的性別不一樣。有些人僅改變衣著打扮,而有些人則以荷爾蒙或手術來改變生理性別。

我朋友的孩子就是一名跨性别者。自有性別意識以來,就渴望成為男孩,並一度因「女身男心」而感到焦慮。朋友不知所措,於是去醫院尋求幫助。美國的兒童跨性別支援系統相對完善,採用多學科團隊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通常包括兒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及社工等,向跨性別人士提供協助。

經過各路專家的幫助,朋友一家對「跨性別」的認識逐漸加深。恐懼源於無知,瞭解帶來勇氣。孩子9歲時,從女孩成為男孩:改了全新的男孩名字,換上帥氣的短髮,找回真正的自己。面對親朋,朋友亦開心告知:「我現在有個兒子!」

細節構建共融

朋友提到,如此順利的轉變,離不開學校和社區的共融理念。例如,學校和多數公共場所(包括政府機構、公園、博物館、餐廳、超市、購物中心)都有共融洗手間(inclusive restroom)或無性別洗手間(gender neutral restroom),讓兒子可以安心如廁。未有此類設施前,不少跨性別者因如廁問題而避免去公共場所,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所以不要小看這些設施,共融往往從細節開始。

無性別洗手間

無性別洗手間

朋友坦言,兒子遇到過同學驚訝他「怎麼變成男生」的尷尬場面。幸好臨床心理學家與他探討過各種可能出現的社交狀況,所以兒子能夠應對自如。老師和同學都很尊重他的個人決定,期待認識全新的他。

朋友感恩學校如此開明,並指出另一個細節:隐藏性別的尊稱Mx.(發音為mix),從語言細節體現共融。以往美國校園內,老師的尊稱不外乎Mr.(先生)、Ms.(女士)、Mrs.(太太)及Miss(小姐)。如今出現第五種尊稱Mx.,用來稱呼那些不願意表明性別或不屬於特定性別的人。Mx.的使用日漸普遍,不止學校,就連政府機構、銀行、航空公司、科技巨頭都紛紛響應。例如,匯豐銀行早已使用Mx.,以回應員工和客戶的要求。美國政府亦宣佈,護照及其他身份文件,都新增「性別X」選項。就連emoji,都有Mx.表情符号。

在接納中擺脫羞恥感

我的另一位好友Dr. Lauren Hitzeman(MD),是內分泌科醫生,曾參與很多「跨性別」個案。

她解釋,兒童可能選擇與公認性別規範不同的髮型和衣服,表達其性別意識的好奇心。這是健康童年的一部分,並不意味有性別焦慮。然而,當兒童對出生時分配的性別感到苦惱或壓力時,就會出現性別焦慮。性別焦慮並不一定持續存在,此階段特別需要獲得家人、學校和醫療團隊的支持。在接納和友善的環境,表達自己的感受,擺脫羞恥感。

「可悲的是,性別焦慮者的自殺率很高。擁有支持系統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社會上仍然存在對跨性別者的偏見,但至少可以減輕其心理負擔。」Dr. Hitzeman如是說。

她進一步闡述,如果兒童有性別焦慮的可能,多學科醫療團隊並不試圖說服孩子這種感覺是錯誤的,而是幫助孩子和家人應對和探索正在發生的事情。當孩子準備好進行社會轉型時,團隊會提供更多臨床心理諮詢及精神科護理上的幫助。如果性別焦慮持續存在,可能會在合適的階段運用青春期阻斷劑、激素療法和聲音訓練。而性別確認手術(gender affirmation surgery)通常要到成年才會進行。

LGBTQ+不是洪水猛獸

最新醫學研究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皆明確指出:非主流性別認同不是疾病,跨性別人士需要的並不是「糾正」,而是「理解」。

正如Dr. Hitzeman所說:「當我們不理解或不熟悉某事,並不意味它是錯誤的。我們不必同意他人的生活方式,但我們有責任不歧視和不仇恨。」

LGBTQ+並非洪水猛獸,毋須避而不談。教書育人者更應與時俱進,以智慧和尊重對待爭議。愛與自由,比評頭論足更有力量。教育的正道,不是為學生添加本不該承受的壓力,而是讓他們展現自我,做最真實的自己。

移美港媽Vikey Chen

作者:陳曉瑋 Vikey Chen

YouTube channel: https://bit.ly/vikey-youtube

陳曉瑋 Vikey Chen,親子專欄作家,Botto Design聯合創辦人。媒體稱為:創意企業家、資優媽媽。其產品和言論獲得「紐約時報」等國際主流媒體報導。現居美國,分享中外教育、生活、及生意場文化異同。

 

其他閱讀:

美國教育︳美國小學生5歲起學手語 Vikey媽媽:手語學習有助左右腦發展

國際學校︳友人慨嘆國際學校「變質」移民尋出路 Vikey媽媽:千萬別錯選「偽國際」學校

熱門文章

方媛分享女兒功課疑揭母女「約法三章」 郭富城堅持與妻女以廣東話交流
03-07
女子帶遇車禍、終生不能自理前夫改嫁 現任丈夫分擔照顧 餵飯、幫忙洗澡無怨無悔
03-07
病房陪愛兒3日直至去世 媽媽傷心辦喪禮 突然收到兒子訊息 結局超荒謬
03-06
唔怕改壞名︱2024 香港熱門中英文名字 榜首原來係呢個名...
03-08
天瑜腸道蠕動失調 暫時只能注射葡萄糖水 爸爸歷55次電療 癌指數已回復正常水平
03-08

急性白血病童兒童醫院接受治療 小手印蓋信中感謝醫護悉心照顧
2024-04-27
感人故事︳自閉男童迪士尼情緒崩潰爆喊 白雪公主上前安撫 手牽手園內散步
2024-04-27
李璨琛兩女同中一病毒 6歲Lucy病足五星期勁殘病樣: 咳到懷疑人生
2024-04-27
勵志感人︳女孩因無朋友成欺凌排擠對象 研發反欺凌Apps幫助受排斥小童
2024-04-27
感人至深︳8歲男童帶母親遺照攀山攻頂 希望離天堂近一點 能夠夢見媽媽
2024-04-27
好爸爸吳浩康粥店開騷養家? 網民力撐: 好過貼個QR code叫人救濟
2024-04-27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