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健】善意溝通 (下)

2019-12-04


在「善意溝通」的過程包括四個元素,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筆者在之前與家長分享的拙文中,論述了覺察家長自己和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親子才能真正聯繫(Connect),而不致流於爭拗及討論之中,但家長若要認識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首先要停一停,冷靜下來,學習以觀察代替評價。

當家長看不過孩子的行為時,很容易作出反應,無論行為或說話都被情緒牽動,想作出制止或管教,「善意溝通」提醒我們要以回應(Response)代替反應(Reaction),先放下管教的任務,我們才有空間以客觀的觀察方式,描述孩子情況和行為,代替具殺傷力的評價。當家長說:「又俾人罰、從未見過你乖、學生應該交齊功課、吃飯唔乖就無故事聽、懶到出汁、無一次肯聽話、一定唔合格、你次次都係咁、你咁自私所以無人鍾意你……」等評價性的說話時,孩子容易產生反感及抗拒,甚至憤怒,作出反駁及「還擊」,破壞感情,然而,家長卻未能達到溝通或管教的目的,極其量只能因此洩憤或吐吐悶氣而已。

取代評價式的反應,家長需要重新調較說話的內容,將充滿個人主觀的評論、分析、恐嚇及命令等,轉為客觀描述所見所聞,即「觀察」,需要時可再加上請求(Request)。

例子一:當你叫了孩子幾次收拾梳化的玩具,他仍沒有打算執拾,你本想催促他,但你可選擇說:「梳化擺放了玩具,媽媽無位坐。」或附加「請求」說:「梳化擺放了玩具,媽媽無位坐,因媽媽有點累,我想你讓一個位給媽媽坐。」

例子二:孩子想吃掉整盒甜品,你本想喝止他,但你亦可選擇說:「妹妹還未吃這甜品的。」或附加「請求」說:「妹妹還未吃這甜品的,我期望你可留一些給妹妹吃。」

以上是家長們實踐善意溝通時所分享的例子,結果孩子的回應都非常正面,不用附加「請求」,也願意主動讓出座位及分享甜品。以觀察代替評價,能給予孩子空間,以同理心來回應他人的需要。「善意溝通」提倡親子在互相尊重下溝通,便能以平和及開放的態度,促進彼此了解,以致達成共識。

 

作者:余國健

其他文章:

【余國健】善意溝通 (中)

【余國健】善意溝通 (上)

熱門文章

方媛分享女兒功課疑揭母女「約法三章」 郭富城堅持與妻女以廣東話交流
03-07
女子帶遇車禍、終生不能自理前夫改嫁 現任丈夫分擔照顧 餵飯、幫忙洗澡無怨無悔
03-07
病房陪愛兒3日直至去世 媽媽傷心辦喪禮 突然收到兒子訊息 結局超荒謬
03-06
唔怕改壞名︱2024 香港熱門中英文名字 榜首原來係呢個名...
03-08
天瑜腸道蠕動失調 暫時只能注射葡萄糖水 爸爸歷55次電療 癌指數已回復正常水平
03-08

玫瑰崗停辦 議員將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教育局:未關顧家長學生訴求
2024-04-28
東涌人妻與夫嘈交獨留3子女離家散心 最細僅得2歲 9歲子擔憂報警
2024-04-28
東涌3小兄妹被獨留家中 最細僅得2歲 母親涉虐兒被捕
2024-04-28
楊茜堯罕有夫妻檔上節目 談出軌看法 羅子溢呻在家無地位
2024-04-28
英短貓女連日暴雨流浪濕透 愛心校長拍板收編成明星校貓
2024-04-28
老先生訂花束送太太堅持「花到付款」花店老闆親自送貨落淚:一輩子不會忘
2024-04-28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