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慧】我是不是做錯決定?
2018-10-11

女兒在經歷「公主熱」,熱愛任何公主主題的事物。那天帶她買鞋,她一眼看中一雙閃閃發亮的Elsa 鞋。鞋款老土不是問題,問題是那雙鞋的鞋跟有三厘米高,並不適合讓小孩穿,於是我拿出幾雙平底鞋讓她選,但她堅持要買那雙高跟鞋,堅稱「很舒服,不痛」。我一時心軟,便買了那雙鞋給她。
她把新鞋穿上,興奮不已。可是穿了半小時,我便感到自己做錯決定。平時跑跑跳跳的她,一跨步便幾乎跌倒。為了平衡,她放慢腳步走,甚不自在。回家脫下鞋子,雙腳帶紅。她知道鞋子不舒服,從此再沒穿上。
我想,我當時應堅持只買平底鞋,便不用平白浪費金錢和鞋子。
做了家長,幾乎每天都面對這把聲音:「我是不是做錯決定了?」
或許我不應讓她吃餅,害她不肯吃飯;或許我不應帶她游泳,如今她着涼了;或許我該早一點帶她看醫生;或許當初不應為她報讀學前班;或許當她和弟弟紛爭時,我應該更認真地處理;可是有時又會質疑自己太認真了,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空間去學習應付爭執;或許我太囉唆了,以至她不用心聆聽我的話;或許我太不願嘮叨了,錯過了不少跟她說明道理的時機⋯⋯
小至選鞋子,大至選學校,每天總會問自己:「我是不是做錯決定了?」
近年認識多了家長,發覺這種不斷質疑自己的行為,相當普遍。往好處想,這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反映家長不斷反省,希望持續吸收經驗,做得更好。
可是假如過了火,這習慣就會變成心理負擔,變得事無大小都質疑自己、怪責自己,日積月累,只會感到非常挫敗。
為免陷入這漩渦,我嘗試在開始自責時便提醒自己:日常大部分決定其實是可以逆轉的(reversible)。當我在做大大小小的決定時,那只是一個學習過程,並不是無法逆轉的結果。即使高跟鞋已買回家,不能退貨,也不一定代表我做錯了。或許,女兒經歷過那件事,才體會到「原來高跟鞋真的很不舒服」,今後買鞋子也不會再選高跟鞋。那麼,那一百三十元,也不算徹底枉費。
帶孩子已夠疲累,有時放開心情,換個角度看事情,多點「放過自己」,方能繼續好好走下去。
作者:王思慧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