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殺手大腸癌 年過50最高危

2022-07-29


大腸癌作為本港第二位癌症*,無論在發病和死亡的數字同樣「名列前茅」,其威脅性實在不容忽視,大多數大腸癌是一開始由細小的瘜肉開始,初期瘜肉多屬良性,但有部份卻慢慢病變,變為癌症,而變化可以持續10年或以上,而且一開始可以沒任何病徵,若沒有及時治療,癌細胞有機會入侵
並破壞附近器官,還會經血液及淋巴系統,擴散全身,怪不得很多人都聞之色變。

*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統計數據 > 常見癌症 > 十大癌症,2019

大便有血 = 生痔瘡?持續1星期可能是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的病徵,早期可算是沒有任何明顯病徵,因此很多人沒有察覺,到出現徵狀可能已經為時而晚。最常見病徵離不開是大便有血或者有黏液、大便習慣改變、出現便秘、明明想大便卻變成便秘等,很多病人以為自己只是偶爾的消化不良、生痔瘡,但以上情況持續出現大約1星期以上,已經須要去看醫生。

病人:「我以為未到50歲不用擔心…」 香港大腸癌正在年輕化!

雖然香港的大腸癌中位年齡為68歲,而高危人士多是50歲以上,但大腸癌近年在香港已出現年輕化,近10年間年齡介乎20至64歲群組的發病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 ^,另外,在2010年每10萬人有62.2人患上大腸癌,到2019年已升至74人。除了年齡,其他的高危群組包括:

  1. 50歲或以上男性
  2. 肥胖
  3. 家族遺傳,有腸癌家族史及大腸腺瘜肉病
  4. 大腸長期發炎
  5. 曾有大腸瘜肉(包括痔瘡)

^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統計概覽 2019 年

迷思:為何大腸癌多發病在50歲以上的人士?

因為年紀漸長,長年的使用會令腸道勞損和老化,容易出現潰瘍或癌細胞病變,但年輕人因腸道依然年輕,有足夠能力承受壓力,但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容易引發大腸癌。

 

食香腸增患大腸癌機會? !

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因素:
• 高脂、低纖維飲食習慣(多紅肉及加工肉食)
• 缺乏運動
• 飲酒
• 吸煙

及早發現大腸癌治癒率大升 多作混合治療

要確診是否患上大腸癌,先透過照腸鏡、內窺鏡以確認腸道有沒有腫瘤,抽組織化驗以斷定是否癌細胞及癌症期數,而治療手法亦會根據期數而定,常會混合幾項不同治療方式,包括:

外科手術:
內窺鏡切除良性瘜肉,如證實是癌症,便須切除大腸,或需在身體「造口」。

藥物治療:
包括化療(可分為靜脈注射和口服兩種形式)、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屬
於輔助或紓緩性治療。

電療:
通常只應用在直腸癌個案上。 術前放射治療(電療)能將大劑量的輻射準確
地射向腫瘤,縮細腫瘤以便利往後的腫瘤切除手術。而術後電療可以清除
手術後可能殘餘的癌細胞,以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

如完成治療後並成功清除所有癌細胞,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康復,並沒有復發!第1期痊癒率可達9成或以上,但如果確診已是第3期,痊癒率則跌至7成左右。

大腸癌是一種容易復發及出現腫瘤轉移的癌症,而大部分的復發者,多已進入了第4期,出現擴散跡象。所以,即使康復後仍須定期檢查觀察情況。

如何預防大腸癌 ?

1. 多吃全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等高纖維食物
2. 減少進食紅肉和加工食物
3. 恆常運動及保持健康體重
資料來源:大腸癌治療與預防2019年10月

資訊由港安醫療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曾偉光醫生審閱

延伸閱讀:

大腸癌做手術要快 做好預算 有事即醫無須考慮

大腸癌 年輕化 醫生倡篩查降至45歲

【預防癌症】進食隔夜菜恐致大腸癌 研究:愈7成患者確診前每週食2次以上

幼童也罹患 從小防腸瘜肉

熱門文章

讀寫障礙|寫「鏡字」等如有讀寫障礙?|戴公主
12-16
名人專訪| 譚凱琪 :「我是愛演也會演的媽媽」 透過戲劇引導女兒學習興趣 推崇傳統學校培育好品德
02-29
名人專訪|感激老公配合工作日夜輪更照顧初生兒 余香凝 :成為媽媽是幸福的「犧牲」
12-20
SEN|言語治療師: 語言詞彙不足 影響溝通學習 協康會自家製Boardgame從遊戲中訓練
09-12
創業媽媽|辣媽CEO張慧敏進軍飲食界 與子女一同創業:希望用我的經驗,教他們做好一件事
09-24

危疾3大殺手 定期檢查是最好預防
2022-07-29
糖尿病每7秒死1人 嚴重併發或要截肢
2022-07-29
乳癌是死亡癌症頭3位 10 個高危因素要警惕
2022-07-29
有鼻鼾就有睡眠窒息? 8個中招徵狀要留意
2022-07-22
冠心病年輕化 預防心臟猝死需定期身體檢查
2022-07-22
返老還童非好事 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確診要及早
2022-07-22
查看更多   ▸